(術語)觀經所說於觀法中想佛故,是觀想之心即為佛也。觀無量壽經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疏曰:「是心作佛者,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亦因三昧心終成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向聞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便謂條然有異。故言即是,心外無佛,亦無佛因也。」善導疏曰:「言是心是佛者,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現,即是心佛也。離此心外更無異佛者也。」住於此心而念佛,謂之即心念佛。如淨土門以外之念佛皆是也。
凡六卷。宋代四明知禮述。又稱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觀經疏妙宗鈔、觀經妙宗鈔、妙宗鈔。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冊。知禮的時代,受唐末五代戰禍之影響,佛教教學萎頓不振,天台宗分裂為山家、山外二派。屬於山家派之知禮於本書隨文解釋天台智顗之觀經疏,針對山外派之異議,倡導即心念佛之義,並倡色、心雙具之說。本書刊行後,引起山家、山外派之論諍。 p6966
凡六卷。宋代四明知禮述。又稱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觀經疏妙宗鈔、觀經妙宗鈔、妙宗鈔。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冊。知禮的時代,受唐末五代戰禍之影響,佛教教學萎頓不振,天台宗分裂為山家、山外二派。屬於山家派之知禮於本書隨文解釋天台智顗之觀經疏,針對山外派之異議,倡導即心念佛之義,並倡色、心雙具之說。本書刊行後,引起山家、山外派之論諍。 p6966
一卷。北魏‧曇鸞撰。又稱《安樂淨土義》、《略論》。全書旨在敘述阿彌陀佛與安樂淨土之功德莊嚴及其生因。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全書分列六個問答,第一問答闡明安樂國土係由阿彌陀佛別業所得,非三界攝。第二問答據世親《無量壽經論》,以十七種器世間清淨、十二種眾生世間清淨,釋安樂國莊嚴之事。第三問答依《無量壽經》,說明三品往生因緣。第四問答說明安樂國中,胎生者不受快樂,惟憶出離。第五問答說明彌陀以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故,得破疑惑。第六問答,解釋如何成十念相續。
書中第二問答之下有「尋讚可知不復重序」之文,依此可知,本書乃曇鸞著《讚阿彌陀佛偈》以後所撰。但元曉《遊心安樂道》及《無量壽經宗要》舉本書第六問答之下的渡河著脫譬喻,而以為是羅什所撰。又,證真《法華玄義私記》卷六亦以本書為羅什作。然而本書中引用了羅什以後譯出的《往生論》及《觀經》,故知並非羅什所撰。
此外,靈空光謙《即心念佛安心決定談義本或問》以本書為日本淨家之偽作,但近世於敦煌發現唐‧景雲二年所寫之《讚阿彌陀佛并論》上卷與本書一致,可知靈空之說亦不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