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名)五供養之略。
(名數)明眼論曰:「一勸請神分,必須勸請權實諸神故。二除障神分,依守護神念力可除天魔障礙故。三顯本神分,依修善力顯本地,倍增威光故。四和合神分,依本迹和合,可滿足二世悉地故。五供養神分,依上四種,使諸天龍神等歡喜,供養禮拜讚嘆故。」
(名數)見八字部八福田條。
(名數)梵網經有八福田之目,諸師解釋不同。天台戒疏下曰:「八福田者:一佛、二聖人、三和尚(受戒本師)、四闍梨(受戒時教授威儀之阿闍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諸家多用之),此中佛與聖人及僧為敬田,和尚、闍梨、父母為恩田,病人為悲田,若人向此八種能恭敬供養,慈愍惠施,則皆能生無量之福果,故曰福田。賢首之梵網經戒本疏三更舉三種之異說:「八福田者,有人云:一造曠路美井、二水路橋梁、三平治險路、四孝事父母、五供養沙門、六供養病人、七救濟苦厄、八設無遮大會,未見出何聖教。有云:供養三寶為三、四父母、五師僧、六貧窮、七病人、八畜生,亦未見教。賢愚經云:施五人得福無量,一知法人、二遠行人、三遠去人、四饑餓人、五病人,是以三寶亦為八種。」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略稱法華經觀智儀軌、成就法華儀軌、法華觀智軌、法華儀軌。今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本書屬密教經典之祕密部,係說明法華經之供養法。初有歸命法華經二十八品之讚偈,又列舉成就此法者應具備之四緣,即親近真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並敘述作壇法及入壇之行法、觀法、迎請等供養。次為擇地、淨地、塗地、加持供物、澡浴等作壇法。後明示入壇行法、入真如法性觀法,乃至誦真言、作塗香等五供養,入實相三摩地等,皆有詳示。此中,由開始至五供養依準於胎藏界;從實相三摩地以下則依準金剛界。〔續開元釋教錄卷上、諸阿闍梨真言密教部類總錄卷上〕 p2930
梵名 Vajra-dhātu-mandala。又作西曼荼羅、果曼荼羅、月輪曼荼羅。為密教兩部曼荼羅之一。金剛頂經為其基礎。現圖金剛界曼荼羅為九個曼荼羅會所組成,故又稱九會曼荼羅、金剛九會、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九會之中,前七會為金剛界品,其中之前六會為大日如來之自性輪身,第七會為大日如來之正法輪身;後二會(即第八會、第九會)為降三世品,皆為大日如來之教令輪身,總稱金剛界曼荼羅。圖相以上端為西方,縱橫等分為三,故共有九會。
圖繪中央為成身會,若依準「從果向因」的下轉門之意義,第一會即是成身會,其下向左依順序為:(一)成身會,又稱羯磨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大曼荼羅。以五圓輪排列成十字,相當於五佛,中央為大日如來,其周圍為四波羅蜜菩薩,四方各有一月輪,內各置一佛,故有「四方四佛」之語,四佛亦以同形式排列,各有四親近菩薩,故共有十六菩薩;另有內外八供養菩薩、四攝菩薩、密教護持之諸天及賢劫千佛等圍繞,共有一○六一尊,圖示佛果之實相。(二)三昧耶會,又稱羯磨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三昧耶曼荼羅。係諸尊各以器杖、印契等象徵其本誓之三昧耶來表示之形式。即中央月輪中安置由瓔珞、風輪等莊嚴而成之多寶塔,象徵大日如來之三昧耶身,塔身下橫置五股金剛杵,代表五智顯現之三昧耶形。四方四佛之三昧耶形依次為:東方阿閦佛為豎金剛杵,南方寶生佛為寶珠,西方彌陀佛為蓮花,北方不空成就佛為羯磨。其餘十六大菩薩、八供養菩薩、四攝菩薩等亦各皆以三昧耶形表示之。共有七十三尊,位置大致與成身會相同。(三)微細會,又稱羯磨會、金剛微細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法曼荼羅。即諸尊相互入於各自之三昧耶身,以顯「一尊具足諸尊之德」之義,故此曼荼羅表示諸尊各具五智無際智等重重微細之智用。共有七十三尊。(四)供養會,又稱大供養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羯磨曼荼羅。此會呈現諸尊相互供養之儀,故諸尊之形像,除五佛外,其餘十六大菩薩、四攝菩薩、八供養菩薩等,皆左手作拳,右手持蓮花,其上安置三昧耶形。共有七十三尊。(五)四印會,此會表示「四曼不離」之義,即賅攝四曼於一會。其圖式,中央為大日如來,東西南北四方各安置金剛薩埵、觀音、虛空藏、毘首羯磨等四尊,大圓輪之四隅安置四波羅蜜菩薩之三昧耶形(五股杵、寶珠、蓮花、羯磨),及金剛嬉、鬘、歌、舞等四菩薩之三昧耶形(三股杵、花鬘、箜篌、羯磨)。圖中之大日如來象徵四曼之所依,四波羅蜜菩薩則依次象徵四曼。共有十三尊。(六)一印會,此會表示四曼之諸尊皆歸於不二性海之義。其圖式,呈現大日如來一尊之單純圖樣,是密教修法中,特於修大日一尊法所用。大日如來安坐於圖中之大月輪,頭戴五佛寶冠,身著白色天衣,住於智拳印中。象徵五智圓滿獨一法身之義。(七)理趣會,又稱薩埵會、普賢會。此會表示大日如來現金剛薩埵之身而以正法化導眾生之義。其圖式,中央為頭戴五智寶冠之金剛薩埵,四方安置欲、觸、愛、慢等四金剛,四隅安置意生、計里吉羅、愛樂、意氣等四金剛女;外院則安置四攝菩薩及金剛嬉、鬘、歌、舞等內四供養菩薩。然此會之內外四供養菩薩之位置獨與其他諸會相反,係表示內外無礙融會之義。共有十七尊。(八)降三世羯磨會,略稱降三世會。此會表示大日如來現忿怒之身以降伏剛強難化之眾生。其圖式,中央之大日如來住於智拳印中,示現降伏四魔之形。四方四佛及十六大菩薩亦皆交拳現忿怒相,尤以金剛薩埵呈三面八臂之降三世忿怒明王之相更為特異。外金剛部之四隅安置金剛夜叉、軍荼利、大威德、不動等四大明王;或謂安置色、聲、香、味等四明妃。共有七十七尊。(九)降三世三昧耶會,此會表示大日如來降伏大自在天之本誓之義。此會之尊數與諸尊之排列與上會降三世會全然相同,惟其三昧耶形之安置相異;蓋以降三世會乃表現諸尊事業具足之身相,而此會則表現諸尊內證之德。圖中金剛薩埵之三昧耶形為八輻輪,乃一摧破之具,象徵眾生本具之堅固清淨菩提心,圖中之大自在天則象徵根本無明,故此會呈現以自性清淨之智光來驅除行者心內塵垢之儀相。
若依「從因向果」之上轉門而言,其意義係表示菩薩修行之次第,或真言行者斷除惑障及開發心地之次第,即:(一)第一會乃顛倒順逆而指降三世三昧耶會,即降三世明王自現三昧耶形,降伏貪瞋癡三毒,以去除成道之障難。(二)由三昧耶形變現為羯磨身,現大忿怒之相,左足踩踏大自在天,象徵斷除煩惱障,右足踩踏烏摩妃,象徵斷除所知障,此即降三世羯磨會。(三)既於前二會斷除三毒二障,則得般若之理趣,如是欲、觸、愛、慢等象徵內外心境之十七尊皆示現本初不生之體(般若波羅蜜多),此即理趣會。(四)成就五相成身觀時,行者自身即為本尊大日如來之體,乃賅攝一切諸尊於一體,此即一印會。(五)須得四佛加持,始能決定成佛之義,其時四佛現前,圍繞大日如來,此即四印會。(六)諸尊皆以寶冠、花鬘等禮獻予大日如來,呈現諸佛供養之儀,此即供養會。(七)顯現他受用身,而有現智身、見智身、四明等,顯示遍入微細金剛中之禪定之相,此即微細會。(八)於道場觀中,結如來拳印,由種子字而轉變為三昧耶形,此即三昧耶會。(九)復由三昧耶形轉變成威儀具足之毘盧遮那如來羯磨身,此即羯磨會。
全部九會共有一四六一尊,即佛體一○三六尊,菩薩二九七尊,忿怒身四尊,執金剛神四尊,外金剛部一二○尊。又除上記各會之次第外,另有多種說法,其中有表示「自證化他折伏攝受不二」之曼荼羅者,其次第為第一薩埵會(理趣會)、第二降三世會、第三降三世三昧耶會、第四四印會、第五供養會、第六羯磨會(微細會)、第七一印會、第八成身會(羯磨會)、第九三昧耶會;此一次第係表示由自證出於化他,復由化他歸於自證之意。〔尊勝佛頂修瑜珈法軌儀卷下大灌頂曼荼羅品、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現圖曼荼羅金剛界諸尊便覽卷一、兩部曼荼羅義記卷四、卷五〕 p3547
梵語 gandha,巴利語同。音譯為乾陀。乃鼻根所嗅之物,鼻識所分別之對象之一。為五境(五塵)、六境、十二處、十八界、七十五法、百法等之一。在品類足論卷一、法蘊足論卷十中,分有好香、惡香、平等香等三香。大毘婆沙論卷十三、俱舍論卷一中,則分為好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等四種香。
關於好、惡、平等之分類,大毘婆沙論卷十三由各種觀點加以論說,例如香給予心所起之快、不快、非快非不快,抑或香能否滋養、損害我人之五官,或非滋養非損害五官,以及產生香之成因是由福業、罪業,或由四大種勢力而來者等。又另對四香之中,等與不等之區別,是否可由香之力量保持平衡而滋養身體,或因不平衡而損害身體,或視香力之強弱而定等,凡此種種問題,亦均加以討論。此外,如瑜伽師地論卷三,對香亦舉出一種到十種之分類。
由富有香氣之樹脂或木片等所製之成品,即稱「香」。以其原料之不同而分類,有栴檀香(亦作檀香,有白檀香、赤檀香二種)、沈水香(亦作沈香,為產於印度、南洋等香木之樹脂製成)、丁子香(即丁香)、鬱金香(鬱金即番紅花之花汁所壓製)、龍腦香(樟腦之一種,產於南洋之香木製成),以上稱為五香,密教作壇時,將之與五寶、五穀一同埋入地中。其他尚有薰陸香(亦作乳香,似松脂)、伽羅、真盤(又作真那盤,為含暗褐色之樹脂,或指黑沈香)、安息香(為產於南洋之香木之樹皮脂汁凝固後所製,或是將樹脂磨成粉狀)等。
印度地屬熱帶,氣候炎熱,故易生體垢、惡臭,為消除體垢與惡臭,遂將彼地盛產之香木煉製成香料,塗抹於身體,稱作塗香;或焚燒香料,以薰衣服與室內,稱作燒香、薰香。一般風俗習慣乃於寒天時燒香,而塗香則在寒天或熱天時均可,然塗香主要仍是用於熱天。
燒香、塗香亦為供佛方法之一。依賢愚經卷三,迎請佛陀之儀禮有燒香之說。在法華經卷四亦謂,香、抹香(於道場、寺廟撒粉末之香,又作末香、粖香)、塗香、燒香等,為十種供養中之數種供養。密教中亦有閼伽水、塗香、華鬘、燒香、飯食、燈明等六種供養,可依次配於六波羅蜜,如除去閼伽水,則為五供養。此外,密教有將手腕塗香,而後觀想自己本具之五分法身者。
塗香或燒香時,所用香之種類因修法之類別(息災、增益、降伏)而有所不同。此外,又視所供奉尊像之部別,而有限用之香,即佛部用沈香,金剛部用丁子香,蓮華部用白檀香,寶部用龍腦香,羯磨部用薰陸香。然依毘尼母經卷五等謂,佛陀制定出家眾除療病外,不可塗香,故沙彌十戒中有禁止塗香之規定。
塗香時所用之香有香水、香油、香藥等。燒香時所用之香有丸香(圓形之香。在密教修護摩法時,將之投入爐中供養,以此象徵總集煩惱,並用智火燒盡貪、瞋等煩惱)、散香(粉末狀之香。密教將微細煩惱、精進、愚癡等比喻為散香)、抹香(燒香所用粉末狀之香)、練香(攪拌所成之香)、線香(線狀之香)等。
抹香之外,亦有用香水撒布道場或灌浴佛像者。在密教中,以牛糞、淨好土、香水混合而成「香泥」,可供修法時塗壇之用。又火葬時,以香木為薪材者,稱為香薪。
燒香又稱焚香、拈香、捻香、告香、插香、炷香等。禪宗特別用拈香之稱,常於種種場合中拈香,如開堂之日,祈求聖壽萬歲之拈香,稱為祝聖拈香;法會之時,為出席之敕使祝福之拈香,稱為敕使拈香;接嗣法燈所作之拈香,稱為嗣法拈香;為朝臣所作之拈香,稱為臣僚拈香等皆是。此外,禪僧住職一寺,首次說法時,須把香獻至其師之前,而來報告自己已成嗣法者,此香稱為信香;至於對向自己燒香者之答禮所拈之香,稱為還香(又作答香);代理他人燒香,稱為代香;齋食時對僧眾頒香,或巡堂時在諸尊前燒香,稱為行香(行有頒與之意)。在我國,參拜寺院或納香資,均稱為進香。
盛香之容器,稱為香筥、香箱、香盒、香合;焚香之爐,稱為香爐、薰爐、火爐;使香繼燃不絕之盤,稱為香盤、常香盤;香爐之有把手者,稱為柄香爐、手爐。又裝柄香爐、名香、如意之箱,稱為香爐筥,此筥與戒體筥、居箱等,在法會時,同為導師等所用(密教中為大阿闍梨所用),在法儀等法會時,則由十弟子中之一人執持。
或以香來比喻佛法之功德,例如戒香、聞香、施香,或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五分法身,又作五分香),又如佛殿之稱為香室、香殿等亦屬此類譬稱。此外,在日本,同於花道、茶道,而有所謂「香道」之盛行。〔法華經卷六法師功德品、陀羅尼集經卷十二、舊華嚴經卷四十九、新華嚴經卷六十七〕 p4005
用華作成之鬘。即以絲綴花,或結之,作為頸上身上的裝飾。《玄應音義》卷一云︰「梵言俱蘇摩,此譯云華;摩羅,此譯云鬘。(中略)案西國結鬘師多用蘇摩那華,行列結之,以為條貫,無問男女貴賤,皆此莊嚴,或首或身,以為飾好。則諸經中有華鬘巿、天鬘、寶鬘等,同其事也。」作華鬘時多用鮮花,所用的種類並不一定,主要是選擇有芳香者。
以華鬘裝飾人身上,雖是印度風俗,但依戒律,比丘不得裝飾華鬘,僅能懸於室內,或以之供養佛。《十誦律》卷三十九云(大正23‧280a)︰「有人施僧華鬘,諸比丘不受,不知用華鬘作何物。是事白佛,佛言︰聽受,應以鍼釘著壁上,房舍得香,施者得福。」《毗尼母經》卷五云(大正24‧828b)︰「花鬘瓔珞自不得著,亦不得作華鬘瓔珞與俗人著。比丘若為佛供養,若為佛塔、聲聞塔供養故,作伎不犯。」後更用來莊嚴佛殿。
關於作華鬘之華,《大日經》卷二〈具緣品〉列有鉢頭摩、青蓮、龍華奔那伽、計薩囉、末利、得蘗藍、瞻蔔、無憂、底無劍、鉢吒羅、娑羅等等。《毗尼母經》卷五則舉十一種,即優鉢羅華、娑師迦華、瞻蔔迦華、阿提目多迦華、打金作華、打銀作華、白鑞華、鉛錫華、作木華、作衣華、作帶華。後世更依《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所述可用種種珍寶作華鬘以為供養,因而乃有金屬製成的華鬘。可知,除鮮華之外所作成之鬘,亦稱華鬘。
密教亦以華鬘供養本尊聖眾,為六種供養、五供養、八供養之一。亦有華鬘之印明。並謂此印功力,能流出無漏七覺之華及種種華雲海,周遍法界微塵剎土,以此乃成供養。
在古代印度雕刻中,遺留有許多華鬘供養之作品,如加爾各答博物館所藏的阿摩羅婆提(Amaravatī)塔的欄楯雕刻、優薩夫宰(Yusafzai)地方出土的說法佛像之中,刻有許多人運載大華鬘,華鬘上又雕有蓮紋。日本自古即用華鬘莊嚴佛堂,如京都教王護國寺藏有以牛皮作成的華鬘十三枚及斷片四個,陸中中尊寺金色堂內也藏有銅造華鬘。
〔參考資料〕 《蘇悉地羯羅經》卷上〈供養花品、卷下(別本二)〈祈請品〉;《大日經疏》卷七;《大唐西域記》卷二。
(一)位於河北省北京巿香山東麓︰據《大清一統志》卷七所載,係元代耶律額爾吉(一作耶律阿利吉)捨宅所建。原稱碧雲庵,明‧正德十一年(1516)伽藍重修,乃改今名。明代宧官于經、魏忠賢曾先後於正統年間(1436~1449)、天啟三年(1623)大肆擴建此寺,以備死後作為安息之所。清‧乾隆十三年(1748)復增建之,仿杭州淨慈寺,在西院設羅漢堂,並於寺後造金剛寶座塔。1953年曾作大規模的修葺,為現今北京西山最宏偉壯麗的寺剎。
全寺建築依山勢而建,從山門至寺頂,共分六進院落,層層疊起,主要建築有彌勒佛殿、菩薩殿、孫中山紀念堂、山門、羅漢堂、水泉院、金剛寶座塔、涵碧齋、藏經閣等。其中,羅漢堂因平面成「田」字形,故又稱田字殿,堂內有木質漆金羅漢五百尊、神像七尊及殿樑上的濟公小塑像,各像形態互異,生動逼真。孫中山紀念堂原名普明妙覺殿,因國父靈柩曾停放在此,故改今名。堂內有國父之著作、遺墨、遺像,以及一具玻璃空棺。金剛寶座塔亦稱大正覺塔,以漢白玉石所造,呈印度佛陀伽耶塔形式,然亦融合密檐、斗拱等中國傳統建築手法,高約三十五公尺,塔座滿佈佛像、天王、力士等精緻的浮雕,上有二座小型喇嘛塔及五座十三層密檐方塔。1925年國父病逝北京時,遺體即暫置於此塔內,1929年在此塔埋其衣冠,稱為「孫中山先生衣冠塚」。
(二)位於臺灣省臺南縣白河鎮關子嶺枕頭山南麓︰下臨白河水庫及嘉南平原,因具湖光山色之美,故為臺灣著名的觀光勝地。
相傳此寺由李應祥氏於清‧嘉慶元年(1796)所創,寺內奉祀之觀音聖像,即李氏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自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奉迎來臺者。1931年此寺興建大殿,歷四年半始成,1949年重建天公廟,1954年完工,同年本寺成立管理委員會。 1966年再興地藏王寶殿,1970年由各方善信捐建三寶大殿,此殿係一宮殿式之現代大理石建築,同年並將委員會改組成財團法人董事會,次年九月,聘請妙法寺住持心田為第十任住持。
關於此寺之肇建,另有一異說。據《臺灣通史》所載,康熙十四年(1675)僧人參徹自福建來台,雲遊於關子嶺附近並結廬於該地,村民乃為其建寺云云。
◎附︰周叔迦〈北京香山碧雲寺的雕塑〉(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0})
碧雲寺在北京西郊香山的東北麓,坐西北而向東南,沿山坡而建,寺內殿堂隨著山勢層層上升。全部寺塔的建築甚為壯麗。寺創建於元‧至順中(1330~1332),原名碧雲庵。明‧正德中(1506~1521)御馬監太監于經,將庵擴建為寺,並在寺後為他自己建造了生壙,準備為他死後葬身之地。嘉靖初(1522)于經下獄死,家產被抄沒,生壙未用。天啟三年(1623)魏忠賢又就其庵道再加拓廣,作為魏忠賢的生壙。崇禎元年(1628)忠賢被殺,也沒有葬在此處。清‧乾隆十三年(1748)就其墓壙改建成金剛寶座塔,並仿杭州淨慈寺的羅漢堂的規模在塔東南建了一座羅漢堂,在寺東北建了行宮院,行宮院西有泉水,叫作水泉院,景色深幽。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靈柩停放在此寺中。後移葬南京紫金山,便利用金剛寶座塔作為孫中山先生的衣冠塚。現在寺中各殿中的塑像,大致保存于經、魏忠賢二人拓建時的原塑,雖經過清代的整修,仍可體現明代藝人的巧思。
在進入雄立在高台上的寺門後,過橋為山門殿,殿中有二金剛力士像。左像左手撫杵,右手揚拳;右像左手平掌,右手揚杵。像高四點八公尺,衣服冠戴,彩畫鮮明,花紋折疊,相貌威猛,充分顯示作者的心思豪放和藝術精巧。
再進兩旁是鐘樓和鼓樓,中間是天王殿。其中四天王像已毀於北洋軍閥時代,僅存中央銅鑄的彌勒佛像(布袋和尚像),像高二點五公尺,甚為渾厚圓潤,是明代精品。
再進過魚池石橋是大殿,額曰︰「能仁寂照」。殿還是明代建築,單檐廡殿頂,前有月台。殿中奉三世佛︰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左是藥師佛,右是彌勒佛。釋迦像旁侍立兩羅漢、兩菩薩,即左是迦葉尊者和文殊菩薩,右是阿難尊者和普賢菩薩,姿態優美,座下兩力士尤佳。東西兩壁塑十八羅漢,全部襯以山谷岩石,各羅漢旁都有侍者,姿態不一,形相如生,意趣悠然。惜經清代整修,有失其真,彩色亦過於纖巧。釋迦像壁背後是觀世音菩薩立像,四周襯以《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所說「救八難」的故事和龍女、善財童子、龍王、海神、天王、韋陀等像。殿中又有明‧嘉靖九年(1530)和崇禎二年(1629)鑄銅鐘各一口。
大殿前左右各有六角經幢一座,前三面有文,後三面無字。左幢刻尊勝咒,右幢刻大悲咒。殿後中央有碑亭一座,亭中是乾隆十三年碧雲寺碑,碑陰刻弘曆(清高宗)於同年所作遊碧雲寺詩。
亭後是菩薩殿,額曰︰「靜演三車」,中奉五大菩薩塑像是︰中央觀世音菩薩,左文殊菩薩,再左大勢至菩薩;右普賢菩薩,再右地藏菩薩,各乘獅象等坐騎。各菩薩之上,在殿枋間,有各個菩薩的小型塑像。東西兩壁塑二十四諸天和四星像。(中略)
在諸菩薩像和諸天像的四周都塑有細小的人物故事像,如唐僧取經等,其內容難以究考了。菩薩殿後是紀念孫中山先生的中山堂。
中山堂後山上是金剛寶座塔,所謂金剛寶座塔是指印度佛陀伽耶城的釋迦牟尼佛成道處的紀念塔。凡是仿其式樣而建的塔,便稱為金剛寶座塔。登山以後首先有雕工精細的漢白玉石牌坊一座。牌坊面寬三十四公尺,高十餘公尺,額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安養道場」。牌坊左右有石照壁,其上浮雕有人物像,左半段的人物題名是︰陶淵明為廉、諸葛亮為忠、李密為孝、藺相如為節;右半段的人物題名是︰狄仁傑為孝、文天祥為忠、趙必為廉、謝玄為節。此照壁的背面左右各雕刻獅子。照壁的兩翼正面都雕刻天馬,背面刻有八仙。
坊內左右各有一磚建碑亭,亭中是金剛寶座塔碑,左是滿文、蒙文,右是漢文、藏文。亭的結構極為特出,再進磚碑牌坊便是金剛寶座塔。
金剛寶座塔也是坐西向東,全高三十四公尺,是用漢白玉石砌成的。下是兩層塔基,下層台基高六點一六公尺,上層台基高五點四二公尺,有石階可上。塔基之上建石塔,也分兩層。下層長方形,寬十五點六八公尺,深二十一點一八公尺,周圍雕刻佛像,分上下兩排,中間隔以螭首。正面中為券洞,額題︰「燈在菩提」。門券上雕有飛仙、龍、鳳、獅、象。門兩旁下列雕彌勒佛(布袋和尚)、達磨祖師和四大天王,上列雕無量壽佛像九尊。其餘三面,上下兩排都雕釋迦牟尼佛像,共七十二尊。南北兩面是︰西有七佛,東有三佛,中間有一分叉,分叉的兩側面各雕一佛;正面雕一佛;佛的兩旁各雕一塔。如是上下兩排相同,便有四塔;南北兩面共計便有八塔,這象徵釋迦如來一生應化的八大處所︰(1)降生處、(2)成道處、(3)轉法輪處、(4)現神通處、(5)從忉利天下處、(6)化度分別僧處、(7)思念壽量處、(8)入涅槃處。在此八處都建有寶塔以為紀念,稱為八大靈塔。在後面中央凸出,下列有一佛龕,龕旁各雕一花一佛,上列雕五佛,凸處兩旁上下各雕兩佛。龕中佛像現已不存。
由正面的券洞內左右循石階上升至塔上,又有石塔八座。最前方左右各一圓形梵塔,四面各依西藏密宗儀軌雕一佛母像。正面為葉衣佛母,右面為大白傘蓋佛母,後方為救度佛母,右方為尊勝佛母。葉衣佛母是藏文名稱,在漢文佛經中稱為葉衣觀音。形像是一面二臂,手中持藥草。佛經中稱其能除一切疾病。大白傘蓋佛母,在漢文佛經中稱為大白傘蓋佛頂。其形像是三面六臂,左第一手持白傘,第二手持繩索,第三手持弓;右第一手持箭,第二手持金剛杵,第三手持旛。佛經中稱其能除一切災害。救度佛母在漢文佛經中稱為多羅菩薩。其形像是一面二臂,手中持蓮華。佛經中稱其能除一切苦惱。尊勝佛母在漢文佛經中稱為尊勝佛頂。其形像是三面八臂。左右第一手合持金剛杵與金剛索當胸;右第二手持佛像,第三手持箭,第四手與願印;左第二手施無畏印,第三手持弓,第四手持寶瓶。佛經中稱其能除一切障難。
梵塔之後,中央有一金剛寶座式的方塔。塔頂的式樣,是中央兩層方盤的柱體,四隅各一梵塔式的寶瓶。塔身正面有一佛龕,龕額上題「現舍利光」。佛龕內四壁都是石刻佛畫。正面是一佛二菩薩,即是釋迦牟尼佛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左右兩壁有十六供養菩薩,分為上下兩列,每列四菩薩。就是「法源、衣、密酒器、鏡、塗香、燈、燒香、花、琵琶、笛、鼗鼓、腰鼓、嬉、戲、歌、舞」十六供養菩薩。龕內券門上刻有色、聲、香、味、觸五供養菩薩,門券下腳左右各刻一供養人。龕頂為圓穹形,四面各一佛。最上是藏文的毗盧遮那佛咒和藥師佛咒。所有這些佛畫都是根據西藏地區風格繪刻的,塔頂上左右兩面各有三佛,與龕內釋迦佛合成七佛。即是過去世的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此塔的後面就是上升的蹬道口。
此方塔之後有五座十三層密檐方塔︰中央一塔,四隅各一塔。中央方塔四面各雕釋迦牟尼佛像,手的姿勢各各不同。正面是與願印(象徵降生),左面是降魔印(象徵成道),後面說法印(象徵轉法輪),右面定印(象徵入涅槃)。四面佛像左右各有二菩薩立像,即是八大菩薩。此塔重檐之上還有一佛龕,其中有佛一軀。四隅方塔的每面正中雕一羅漢坐像和兩旁二侍者,就是十六羅漢。全塔雕像都是根據西藏地區的傳統形相而雕造的。由此可以考知乾隆時代雕刻藝術的技巧情況。
在金剛寶座塔前方下面,大殿的西南是乾隆十三年仿杭州淨慈寺羅漢堂的規模所建的羅漢堂,中奉木雕的五百羅漢像,像貌沒有重複的,是清代較好的雕刻,堂是田字形,中間有四個小天井,四面各有抱廈一間為入口。正面的抱廈中有四大天王像。因為堂是坐西向東,所以羅漢的排列是由東北而西北而西南而東南。在堂的中央,中字甬道的中心奉三世佛,正面甬道口為面向內的韋陀立像,右邊甬道口是永明禪師立像,左邊甬道口是宋代呵罵秦檜的瘋僧立像,後面甬道口是地藏菩薩立像,這三像都是面向外,在左方樑上有宋‧道濟禪師像,就是俗所謂濟公是。
北京雖自遼代以來,就是首都。但是現存的遼、金、元、明時代的藝術作品並不多。遼、金、元三代徵集了大批藝人在此,修建了不少工程,創作了許多雕塑。當時的作品尚能保存宋代的現實主義作風,極為優美。元代由於尼泊爾藝術家阿尼哥的來華,與其弟子劉元等有所創作,藝術作風有所發展。元末荒亂,曾經中斷。明代中葉逐漸恢復,身形面貌雖較近真,而衣紋的處理多嫌瑣碎。清代雕塑則連面貌亦嫌空虛。碧雲寺的兩殿雕像,是北京所保存的明代雕塑中較為完整和精良之作,雖經清代重修,仍可窺見明代現實主義作風的端倪,為考證中國藝術源流的一項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