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四唱

(名數)法華地涌菩薩之上首,上行菩薩等四唱導師也。法華經涌出品曰:「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秘藏寶鑰下曰:「娑界震裂,四唱一處。」


地神證明

(傳說)觀佛三昧經曰:「有王問佛:汝功德誰為證明?佛即垂無畏手指地:一切大地,六種震動,堅牢地神涌出,唱言我是證明。」大日經疏四曰:「如釋迦牟尼佛初坐道場時謂魔王言:由汝先世作一無盡施故,今得自在天主,我從無數劫以來如是修大施不可勝數,云何與我較優劣?魔言我所作之福汝已為證,汝之福業誰當證明。菩薩爾時申右手指地說真實言:我本於此地上行菩薩道,種種難行苦行,地神證知。爾時無量地神由地涌出,現其半身作證明。魔王軍眾,由是退散。」西域記八所述亦同。


[佛光大辭典]
付屬

指托與物事。又作付囑、附囑、囑累。付,與物;屬,託事,乃以言語託所思之意。多表示佛陀託付弘傳教法之意。例如無量壽經卷下曾載,釋尊付屬彌勒菩薩弘傳本願念佛(彌勒付屬)。法華經之如來神力品亦載,釋尊付屬本經最重要之「妙法蓮華經」五字於上行菩薩等之本化菩薩。由此,日本日蓮宗認為法華經(題目)之付屬,乃對末法時代最下等眾生之特別要法,特選本化菩薩付屬之,故稱「別付屬」;而在法華經囑累品,佛對一切菩薩付託此經,稱為「總付屬」。此外,神力品係釋迦佛在多寶塔中,與多寶佛並坐時所付屬,故稱塔內付屬;而囑累品乃釋迦佛出多寶塔後之付屬,故稱塔外付屬。又囑託袈裟等物,或付與大法,亦稱為付屬。在禪宗中,師者授弟子佛法奧義時,均稱為付屬,故為禪宗常用之語。〔六祖法寶壇經、曆代法寶記〕 p1537


四菩薩

(一)指上行菩薩(梵 Viśista-cāritra)、無邊行菩薩(梵 Ananta-cāritra)、淨行菩薩(梵 Visuddha-cāritra)、安立行菩薩(梵 Supratisthita-cāritra)等四位。又稱本化四菩薩。據法華經卷五從地踊出品載,四菩薩受佛敕於末法濁世出現,以弘宣法華經,為諸菩薩之四導師及上首唱導之師。

(二)指普賢、觀音、文殊、彌勒等四位與眾生因緣最深之菩薩。在密教中,位於胎藏界曼荼羅中臺八葉院之四維。據大日經卷五入祕密漫荼羅位品載,如來居於漫荼羅之中,為一切世間最尊特身,於彼東方為寶幢如來,南方為開敷華王如來,北方為鼓音如來,西方為無量壽如來;東南方則為普賢菩薩,東北方為觀自在菩薩,西南方為妙吉祥童子(文殊),西北方為慈氏菩薩(彌勒)。四菩薩即次第象徵四方四佛之因地。

四菩薩為密教以前諸大乘經中廣被提及之菩薩。在道行般若經卷一道行品中,舉出彌勒、文殊師利二菩薩。無量壽經卷上則列有普賢、妙德(文殊)、慈氏等三菩薩,將此三菩薩視為賢劫菩薩。郁伽羅越問菩薩經(大寶積經卷八十二)中,記有彌勒、文殊師利、斷正道、觀世音、得大勢等五菩薩。或為配於四方四佛,故就諸著名之菩薩中,選出四菩薩。〔大日經疏卷十七〕 p1779


本化四菩薩

本化,謂久遠實成「本佛」之教化。本化四菩薩,指佛在久遠本時所教化之四位菩薩。法華經卷五從地踊出品載,佛入滅後,自娑婆世界下方空中踊出六萬恆河沙數之菩薩,以應末法弘經之召,而以上行(梵 Viśista-cāritra)、無邊行(梵 Ananta-cāritra)、淨行(梵 Viśuddha-cāritra)、安立行(梵 Supratisthita-cāritra)等四位菩薩為上首,乃菩薩眾中之四導師。其時,補處之彌勒菩薩見之,驚曰(大九‧四○下):「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釋尊謂(大九,四一中):「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故知四位菩薩為久遠本時應生之眷屬。

蓋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中,釋尊曾多次宣告,其於成佛以來已經百千萬阿僧祇劫,後世乃根據此說而稱之為「久遠實成之本佛」,其時所教化之弟子稱為本眷屬、本化菩薩;相對於此,在菩提伽耶證道成佛之釋尊則稱為「伽耶始成之迹佛」,其時所教化之弟子稱為迹化菩薩。又釋尊對上行等本化菩薩付囑未來末世之弘法大任,稱為別付囑、塔中付囑;相對者,對無量他方化菩薩付囑流布大法,則稱為總付囑、塔外付囑。

於日本,以法華經為信仰主旨之日蓮宗,依準上記之說,而稱其宗祖日蓮乃本化菩薩中的上行菩薩之再降生,並認為在四菩薩中,上行菩薩表示「火大」之德,無邊行菩薩表示「風大」之德,淨行菩薩表示「水大」之德,安立行菩薩表示「地大」之德,釋尊則表示「空大」之德,合之則為「妙法蓮華經」五字。 p1949


結要付屬

又作結要四句、結要付囑。謂歸結教法最重要之部分,而將其傳付於人。法華經卷六如來神力品謂,釋尊將如來一切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托付於上行菩薩等,付囑其留傳於後世。智顗之法華文句卷十下亦言,一切法、一切力、一切祕藏、一切甚深事等四句,表示法華經最殊勝之名、用(作用)、體(本質)、宗(目的),乃為一經之宗用(結要四句)。然日本日蓮認為四句要法之中,最重要者亦為「妙法蓮華經」五字(結要五字),而自認為是受佛陀付囑之上行菩薩之再生,故令末法之惡德眾生念此五字經名。 p5185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日蓮宗

日本佛教宗派之一。為最具日本特色的佛教宗派。日蓮(1222~1282)依據《妙法蓮華經》所開創。相對於天台宗重視《法華經》中屬於迹門的〈方便品〉,本宗以本門的〈壽量品〉為中心。又稱法華宗、佛立宗、日蓮法華宗。現今以身延山久遠寺為祖山,主張本迹一致的系統稱為日蓮宗,主張本迹勝劣的系統號為法華宗(又分門派)、日蓮正宗等。

本宗定《法華經》〈壽量品〉為一經之中心,認為佛教之真髓存在於「妙法蓮華經」五字中,主張唱題成佛。在教相上,立教、機、時、國、序等五綱教判,認為《法華經》是釋尊一代教法中最殊勝者(教),以未植佛種之本未有善者為對象(機),適合於末法時代(時),更適宜弘傳於日本(國),且合乎由小乘入大乘之教法的傳布順序(序)。

在實踐方面,立本門之本尊、題目、戒壇等三大祕法。本門的本尊即〈壽量品)所說的久遠實成的釋迦。本門的題目指包含本尊之一切功德的「南無妙法蓮華經」七字。本門的戒壇即由信仰禮拜本尊、唱本門題目而出現的道場。該宗提倡,如向本尊唱題,不僅可斷除個人的煩惱,且可實現理想的社會、國家(戒壇即佛國土)。而布教的方法,則採取排擊其他諸宗而折伏之的激烈方式。

本宗的法脈,可依弘傳《法華經》的系譜,而分為二︰(1)迹門相承,又稱外相承,以釋尊→藥王菩薩→天台智顗→傳教最澄→日蓮為次第。(2)本門相承,又稱內相承,以釋尊→上行菩薩→日蓮為次第。認為日蓮是上行菩薩的化身。此中,第二種法脈相承較受重視。

本宗的開創日,係建長五年(1253)四月二十八日。當時之日蓮已曾遊學鎌倉、比叡山、園城寺、奈良、高野山等地,深究諸宗教旨,而認為《法華經》為佛陀教法的根本,乃於建長五年春登清澄山,於四月二十八日立教開宗,廣勸唱題,開始大力宣揚《法華經》。

日蓮之門下頗多,中以日昭、日朗、日興、日向、日頂、日持為本弟子,稱為「六老僧」;另外,日法、日家等十八位弟子稱為「十八中老僧」。日蓮歿後,以六老僧為中心,日蓮之教傳於各地,後形成各種門派。六老僧中,日向長住身延山,日興反對日向,並在教義方面批判本迹一致說,而主張本迹勝劣,乃另開富士大石寺(日蓮正宗的本山)、北山本門寺(本門宗的本山之一,本門宗今合併於日蓮宗)。此即日蓮宗首次分派,其門流稱為興門派(即今之日蓮正宗、日蓮本宗)。

日本南北朝時代,日朗的弟子日像於京都建妙顯寺,首開關西布道之端緒,教勢因此大展。但由於布教態度及對教義解釋的不同,分裂對立亦隨之而至。如日陣、日隆、日真、日什等皆各立門派。至室町時代,在關東以身延、池上、中山為中心的布教,勢力頗盛;在京都,建有二十一本山,教勢亦隆盛。

天文五年(1536),由於比叡山僧徒的襲擊,京都日蓮教寺院多被破壞(天文法難),教勢一度衰頹。後由日助等再興十六本寺。天正七年(1579),又受到織田信長等人的壓迫,遂分裂成二派。一派是採取妥協攝受態度的受派;另一派是採取傳統折伏態度的不受不施派。德川秀忠時,不受不施派被禁。至明治九年(1876)始解禁。明治以後,在家佛教運動盛行,遂由日蓮宗信仰另又形成國柱會、靈友會、立正佼成會、創價學會等新興宗教團體。昭和二十七年(1952)後,教團中主張本迹一致或勝劣的派別,有日蓮宗、法華宗陣門流、法華宗本門流、法華宗真門流、顯本法華宗等派。在本末制度與檀家制度下安定地發展。

江戶時代,講學開始盛行,乃創設檀林以教育培養僧侶,計有飯高檀林等十九檀林。至近世,有立正大學等高等學府。屬於該教教團的刊行物,有《日蓮宗新聞》、《現宗研究報》、《宗義大綱》、《妙行聖典》、《慶弔文例集》等。日蓮宗所屬寺院中,較重要的有池上本門寺、小湊誕生寺、清澄寺、鏡忍寺、龍口寺、妙顯寺、本圀寺、根本寺、富士北門寺等。

◎附︰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第三期第二十三章

日蓮上人創立的法華宗,與傳教大師創立的天台宗是有關係的,這正如親鸞聖人創立的淨土真宗與法然上人創立的淨土宗有關係一樣。本宗的名稱,完整地應稱為「日蓮法華宗」,這是因為本宗雖然與傳教大師的天台宗有關,但與它相比,還有自己所獨特的地方,所以用這個名稱來表示。說日蓮宗與天台宗有關係,是指所謂歷史的關係,也就是說,日蓮上人創立本宗是他登睿山學天台宗教義,秉承傳教大師的法脈而產生的自然結果。在日蓮宗的兩種法脈的相承關係中,雖然在關於「法華本門」的法脈中沒有傳教大師,但在關於「法華迹門」的法脈當中,卻以智者大師、傳教大師作為祖師,其原因正在這裡。現將日蓮宗的兩種法脈相承關係表示如下︰


第一,外相承(法華迹門相承)
始成正覺佛  迹門法華付屬  中國    日本
釋迦牟尼佛──藥王菩薩  ──智者大師──傳教大師
──日蓮上人
第二,內相承(法華本門相承)
釋迦牟尼佛──上行菩薩……日蓮大菩薩


日蓮上人在對待其他各宗的場合,雖只是選取「折伏門」這一個方法,對古今高僧一概予以排斥,對各宗教義也一概謾罵,但是因為他對傳教大師有所繼承,因而對智者、傳教兩位大師不僅一句也沒罵,反而稱揚說︰在佛滅後兩千餘年當中,沒有對佛教錯誤理解者,唯此二人;其他人則都是「佛教的誤解者」,不僅是誤解者,并且是「謗法者」、「亡國奴」,一概予以排斥;把慈覺、智證、安然三人稱為「睿山佛法獅子身上的三條蟲」,大肆嘲諷謾罵。這是因為,日蓮宗雖然出自天台宗,但日蓮上人嫌棄慈覺以後天台宗與密教的混雜,而其本意在於復古於傳教根本大師,恢復純粹的天台宗。然而所謂「台密調和論」者,是傳教大師立下基礎的,傳教大師的天台宗也不是單純的天台宗。此外,日蓮上人雖然排斥密教,但又正如畫出十界曼荼羅的示意圖那樣,似乎是悄悄地應用密教。既然如此,那麼日蓮上人到底為什麼要排斥慈覺、智證而提倡「復古論」呢﹖大概在日蓮上人的眼中,《法華經》之外無佛教。可是慈覺、智證卻把《大日經》放到與《法華經》同等的地位,或者在「事密」當中,把《大日經》置於《法華經》之上。這是日蓮上人憤怒大喊的原因。而且上人雖然排斥密教,但絲毫也不嫌惡密部的教旨。日蓮所嫌惡的,只是《大日經》和《金剛頂》等所謂的「他教」。因此,我們對於他不依據《大日經》等他教,而依據《法華經》這一部經,把此經〈如來壽量品〉的本門釋迦定為本宗的本尊,又以十界曼荼羅之圖表明諸尊的「輪圓具足」的深旨,是自然不足以深怪的;這與所謂「台密」、「東密」兩個密教派別依據《法華經》以外的經說繪製的曼荼羅圖是不一樣的。此外,這與智者、傳教大師僅僅停留在「迹門的理想」,而未達到「本門的事象」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就是說,日蓮上人所創立的佛滅二千餘年以來無人發明的獨得的宗義,正在這裡。他在本門的「內相承」的關係中沒有提及智者與傳教二位大師,也是由於這個緣故。這就是天台宗和日蓮宗的關係和日蓮宗成立的由來。

日蓮宗雖然依據《法華經》、《無量義經》、《觀普賢經》三部經,但《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開經(序說),像是一部經的敘述緣起的部分(「序分」),而《觀普賢經》則是《法華經》的結經(結論部分),像是一部經的最後結尾囑托的部分(「流通分」),因此它所依據的根本經典(「正依經」)是唯一的《法華經》。它依據唯一的《法華經》來判釋釋迦佛一代的教相,以為只有《法華經》才是真實教,其他都是方便教,因而是不能依據應用的。他的判教方法,全是用天台宗的「五時八教」。雖然日蓮上人在依據天台宗的關於五時的判教,廢其他經而擇取唯一的《法華經》這一點上與天台宗略同,但是,他只是取「廢立」的方面而不取「融會」這一方面,這不能說是與天台宗完全相同的。此外,他以為在《法華經》的二十八品當中,前十四品屬於迹門,而後十四品屬於本門。智者大師與傳教大師雖以迹門為表,以本門為裡建立宗義,但沒能闡明本門的真實教義。因此,這兩位大師儘管論述了理想的三千圓融,但未能詳論關於事象的三千圓融。然而日蓮上人,卻是直接地闡明了本門的實義,詳論了關於事象的三千圓融,不是如同天台家那樣,以必然具有妄心的理想三千圓融作為對境,去設立觀法,而是以開顯本佛的事象三千圓融作為對境,去設立觀法(「勝劣派」與「一致派」的分裂,其起因就在這裡)。在此,我們有必要了解日蓮宗的「三大祕法」。

所謂三大祕法,一是本門的本尊,二是本門的題目,三是本門的戒壇。所謂的本門的本尊是一切宗教派別都要規定的。然而所謂日蓮宗的本尊,可以說就是《法華經》的〈如來壽量品〉所講的「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之佛。日蓮上人對此推演,繪製了「十界曼荼羅」,在中央寫「南無妙法蓮華經」七字作為「總體」,左右畫各種天部、諸尊作為「別體」,其橫的方面是遍於十方,其豎的方面涉及三世,這歷無邊的十界,森然無邊的差別界,是互相具有、互相融合的,表明一個自然的大曼荼羅妙境的旨意。這一個大曼荼羅,也就是法華本門的本尊,在人們心中是「常住不滅」的。這實際不能不說是應用了密教的。

所謂本門的題目︰本尊一經定下來,就要講求讓人們從內心皈依本尊的方法,而所說的方法,也就是唱題。所謂唱題,就是在五個字的經題之上加上「南無」二字,即口唱的「南無妙法蓮華經」七字。本來《妙法蓮華經》的題目,已經全部概括了《法華經》八卷的祕奧。上述有關本尊的奧義,在這五個字中全包括了。然而為了表示對此本尊的皈依皈向的意思,再加上「南無」二字唱頌,這就成為皈依本尊的方法。濁水雖無心,明月來自影;寒林雖無意,春雨花自開。愚者雖然不理解本尊之意,然而若能口唱這七字的唱題,則自然產生本尊之影,最後開成佛之花。這真可稱之為不可思議的妙法。

所謂本門的戒壇︰以本尊為「定」,以題目為「慧」,既然有「定」有「慧」,那麼與此對應就不可無「戒」。然而法華本門的戒體,既不是小乘的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戒律,也不是《梵網》的十重戒、四十八輕戒等戒律,而以「南無妙法蓮華經」作為唱題,這就是法華本門的無作(無為)的圓頓戒。假若人們不倦怠地唱頌七字的唱題,那麼自然就沒有「見思」、「塵沙」、「無明」這三惑,并且不知不覺地就具備了諸佛的萬善諸行,就會有止惡作善的功德。因此唱題就是妙戒。如果修持這個妙戒,現身即可成佛。如果這樣的話,住處就是常寂光土「三土之一」,因此把信仰與唱頌這個七字的唱題當作本門的戒壇。

雖然有這樣的三大祕法,但其總體還是「南無妙法蓮華經」。因為它是「善惡不二」、「邪正不二」的經題,所以凡是唱頌七字唱題者,有邪見的惡人也可成佛;它又是「皆成佛道」的經題,因而凡是唱頌七字唱題者;十法界都能同樣得到好處。

〔參考資料〕 《日蓮教團全史》;《日蓮宗綱要》;《法華宗內證佛法血脈》;《宗旨雜記》;《寂日房御書》;《當家宗旨名目》;《四條金吾女房御書》;《宗門綱格》;坂本幸男編《法華經の思想と文化》;齋藤昭俊等編《日本佛教宗派事典》;西義雄(等)著《大乘菩薩道の研究》。


四菩薩

(一)指受佛敕於末法濁惡之世弘宣《法華經》的四大士︰又稱本化四菩薩。即上行菩薩(visiṣ-tha-cāritra)、無邊行菩薩(ananta-caritrā)、淨行菩薩(visnddha-caritrā)、安立行菩薩(supratiṣṭhita-caritrā)。《法華經》卷五〈涌出品〉云(大正9‧39c)︰
「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中略)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

(二)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臺八葉院四維所列的四菩薩︰即普賢、文殊、觀自在、彌勒等四尊。此等菩薩象徵坐於大日如來四方之四佛的因地。普賢菩薩在東南方,表示東方寶幢如來的因地;文殊菩薩在西南方,表南方開敷華王如來之因地;觀自在菩薩在西北方,表西方無量壽如來之因地;彌勒菩薩在東北方,表北方天鼓雷音如來之因地。其形像,普賢菩薩為白肉色,左手執蓮華,蓮華上有利劍;文殊菩薩為黃色,戴五髻之冠,左手持青蓮華,右手持梵篋,蓮華上有三鈷杵;觀自在菩薩是白肉色,右手執開敷蓮華;彌勒菩薩亦白肉色,右手執蓮華,華上有軍持瓶。關於此四菩薩,經疏之間,頗有異說。

〔參考資料〕 (一)《法華經》卷七〈神力品〉;日蓮《開目抄》。(二)《大日經》卷五;《大日經疏》卷十七。


本化別頭佛祖統紀

日本佛教史籍。三十八卷。日本‧身延山日潮著。乃模倣宋‧志磐《佛祖統紀》而作。主要是依據日蓮宗一致派所傳,以列傳體記述日蓮、六老僧等日蓮宗高僧之行實。其體系化之內容,對於研究日蓮宗初期教團史者而言,用處頗大。

全書由本紀、世家、列傳、別頭四十二章、宗旨漢語、扶宗明文志、法運通別一覽志等七篇構成。本紀所收是釋尊、上行菩薩、日蓮的資料。世家收日昭、日朗、日興、日向、日頂、日持、日常、日像等八祖。列傳收錄中老十八祖等四四0人的事蹟。別頭四十二章與宗旨漢語收大中院日孝所編的《開目鈔》等八篇。扶宗明文志收錄時宗的文書、後醍醐天皇的綸旨。法運通別一覽志記載元曆元年(1184)到享保二十年(1735 )的主要史實。


本化四菩薩

指佛在久遠本時所化的四菩薩。《法華經》卷五〈從地涌出品〉載,應佛滅後弘經之召,從娑婆世界下方空中涌出六萬恆河沙之菩薩。以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等四菩薩為上首(乃菩薩眾中之導師,故又稱四導師)。其時,補處的彌勒菩薩見狀,驚曰︰「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釋尊說︰「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故知本化四菩薩為久遠本時應生的眷屬。

日本日蓮宗依據上說,而稱該宗宗祖日蓮即上行菩薩再生。此說載於《寂日房御書》、《三大祕法鈔》中。並謂四菩薩中之上行菩薩表示「火大」之德。無邊行菩薩表示「風大」之德。淨行菩薩表示「水大」之德。安立行菩薩表示「地大」之德。釋尊則表示「空大」之德。合之則為「妙法蓮華經」五字。五字即此本化地涌的利益。


全文檢索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