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一與一切融即。其體無礙也。指月錄四曰:「三祖僧璨信心銘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筆削記一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為主伴。」傳心法要下曰:「若能了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心境無二,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無罣礙。」又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佛圓通,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祇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種種形貌,喻如屋舍。捨驢屋入人屋,捨人身至天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捨處。所以有別,本源之性,何得有別?」永嘉禪師云:「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徧舍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華嚴經第九初發心菩薩功德品曰:「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為佛教中最究極之說。蓋以萬有之法,在真如法界中,雖現種種之差別相,而其本體中則無絲毫之差別。種種之法,悉為絕對,而與一切法鎔融時,知其一,即知一切。如嘗海水一滴,即能知一切大海水之鹹味也。此妙旨在華嚴天台兩家發揮最多。即約觀法而為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之說。以一心三觀,示一境三諦之圓理,約觀境而傳一心一切心,一陰一切陰,一境一切境等之幽意。更於諸法上說一塵一切塵,一法一切法,一界一切界,一國土一切國土,一相一切相,一色一切色,一毛孔一切毛孔,一眾生一切眾生,一身一切身,一人一切人,一字一切字,一識一切識等,或約修證迷悟等,使明一斷一切斷,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一顯一切顯,一欲一切欲,一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一入一切入,一佛一切佛,一智一切智,一理一切理,一究竟一切究竟,一門一切門,一種一切種,一受一切受等。又約破立權實而為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權一切權,一實一切實,等之解釋也。
(名數)四教儀一出圓教之法,列八種:一教圓,教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或說惑業苦三道,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藏之妙理,或談諸法實相,凡聖一如,生佛不二等。是教圓之相也。二理圓,三諦之妙理,中道不偏。是理圓之相也。三智圓,照一切種智之中道。是智圓也。四斷圓,一斷一切斷,斷一惑,則斷一切惑。是斷圓也。又不斷之斷。是斷圓也。五行圓,一心三觀,一念三千之觀行,為一行一切行之修行故。是行圓也。六位圓,先後相即,一位具諸位之功德,即六即位之相。是位圓也。七因圓,雙照二諦,自然流入果地。是因圓也。八果圓,妙覺不思議三德之果,不縱不橫。是果圓也。
(名數)教理智斷行位因果之八種圓融也。見圓教條。
(術語)華嚴一家之教判,分第五同教為別教一乘,同教一乘。別教一乘者,永別異於二乘三乘等諸乘,一多無盡之一乘法也。五教章上明其十別。同教一乘者,為使二乘三乘等機入於一多無盡之法界,以一乘無盡之法寄顯於始教之三乘法,或終頓之一乘法而說也。然則同教一乘約於所寄之法則為終頓二教之一乘教與始教之三乘教,此中就華嚴本經之說相論之,則彼經所說之同教一乘為終頓二教。經中說一多無盡之法者,是別教一乘也,此名直顯門。又寄於終頓二教之一乘法顯一多無盡之一乘法者,彼經之同教一乘也,此名寄顯門。法華經中亦有同別二教,然彼之同教一乘為開會二乘之機於一乘,故寄於始教之三乘法,而說無盡一乘法,此為本經同教一乘與末經同教一乘之相違。且華嚴法華二經,雖共說同別二教,而華嚴多說別教,少說同教,法華多說同教一乘,少說別教一乘,故又大判二經,華嚴為別教一乘,法華為同教一乘也。見五教章上。其別異之義門有十種:一時異,所說之時異也。二處異,所說之處異也。三主異,所說之佛異也。四眾異,所聞之眾異也。五所依異,所依之三昧異也。六說異,一方說一切方說也。七位異,一位一切位也。八行位,一行一切行也。九法門異,法門之建立廣狹異也。十事異,舍林地山等一一事相盡為甚深之法門也。見五教章上施設異相門。
(術語)圓教之行法。謂一行即一切行也。四教儀集註下曰:「圓行一行一切行。」
(術語)殊妙之行法也。大方等陀羅尼經四曰:「不離善友,常說眾生妙行。」法華玄義四曰:「妙行者一行一切行。」
(流派)日本良忍師感無量壽佛現身相授與融通念佛曰: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是名他力往生。十界一念,融通念佛,億百萬徧,功德圓滿。後毘沙門天王現身曰:師蒙佛授,何不弘融通念佛耶?師曰:何謂也?天王曰:迴所我唱,融通於眾人;眾人所唱,融攝於我;是融通念佛也。其功喻獨稱不可勝計。師自是創融通念佛宗。本宗之教義,念佛一行,頂受於無量壽佛,圓融妙理。相承於華嚴天台,開一因一果之妙義。故選取念佛,依淨土三經。敷揚圓理,依華嚴法華也。圓門章曰:「敷揚圓理,則直據雜法。」(雜法者華嚴經也)。又曰:「宗祖正依華嚴法華。」
為華嚴宗所立斷惑說中之用語。又作一斷悉成。華嚴宗以「法性融通、緣起相由」二門為根本教義,由此論說諸法「一即一切」之理及重重無盡之緣起性。其中,「法性融通」能明理事無礙,「緣起相由」能明事事無礙。二門之關係,以一事之中賅攝全理,故於一事之中顯現多事;此即理事無礙,故事事亦無礙。以此二門說明一切諸法,故一切法皆盡攝於「一即一切」之理中。其中,就斷惑修證之義而言,立有一障一切障、一斷一切斷、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一證一切證等說法,凡此諸句均非理論之談,而係屬實修實證之事,故稱一斷悉成。 p83
天台宗謂圓教之法有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等八種圓融。即:(一)教圓,教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或說惑、業、苦三道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祕藏之妙理,或談諸法實相、凡聖一如、生佛不二等,是為教圓之相。(二)理圓,三諦之妙理,中道不偏,為理圓之相。(三)智圓,照一切種智之中道,為智圓。(四)斷圓,一斷一切斷,斷一惑則斷一切惑,又不斷之斷,為斷圓。(五)行圓,一心三觀、一念三千之觀行,為一行一切行之修行,為行圓。(六)位圓,先後相即,一位即具諸位之功德,為位圓。(七)因圓,雙照二諦,自然流入果地,為因圓。(八)果圓,妙覺不思議三德之果,不縱不橫,為果圓。〔四教義卷一〕 p298
乃日本融通念佛宗之教旨。出自融通圓門章(大八四‧四上):「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中略)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中略)是名他力往生(中略),十界一念,融通念佛,(中略)億百萬遍,功德圓滿。」即依天台所說一念三千、十界互具,與華嚴所說圓融無礙、相即相入之理,解釋融通念佛之旨。所謂十界一念,即十界具一念,一念起十界,十界一念,一念十界,融通徹底,無二無別。(參閱「一念三千」49、「十界互具」458、「融通念佛宗」6288) p457
謂一與一切相互融即,其體無礙。指在本體上,個體(一)與全體(一切)之圓融無礙、空有相即。指華嚴、天台等圓教所說圓融無礙之極理。舊譯《華嚴經》卷一〈世間淨眼品〉云(大正9‧395b)︰「住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卷四〈盧舍那佛品〉偈云(大正9‧414b)︰「以一國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卷九〈初發心菩薩功德品〉,亦謂(大正9‧450c)︰
「知一世界即是無量無邊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即是一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無量無邊世界。(中略)長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長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數阿僧祇劫,不可數阿僧祇劫即是一劫。(中略)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知一切劫入無劫,知無劫入一切劫。」
法藏《華嚴五教章》卷四更詮明其意,謂(大正45‧505a)︰
「諸法相即自在門,此上諸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自在無礙成耳,若約同體門中,即自具足攝一切法也;然此自一切復自相即入,重重無盡故也,然此無盡皆悉在初門中也。故此經云︰初發心菩薩,一念之功德,深廣無邊際,如來分別說,窮劫不能盡,何況於無量無數無邊劫,具足修諸度諸地功德行,義言一念即深廣無邊者,良由緣起法界一即一切故耳。」
此謂佛教教理中,「一即一切」為最究極之說,即萬有悉為緣起相成法,故舉「一」時,「一切」皆攝入其中。這是華嚴宗「法界緣起」論中闡明現象與現象之相即關係的說法。在十玄門中的「諸法相即自在門」,所說亦即此理。
此外,天台家亦盛談此理,《法華經玄義》卷三(下)云(大正33‧715b)︰「妙行者,一行一切行。」《摩訶止觀》卷五(上)釋三觀時,亦云(大正46‧55b)︰「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此外,又就修觀行時之所觀境說一心一切心、一陰一切陰、一入一切入、一界一切界、一眾生一切眾生、一國土一切國土、一相一切相、一究竟一切究竟等;約修證迷悟等,明一斷一切斷、一行一切行、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位一切位、一證一切證、一智一切智、一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等;約破立權實,作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權一切權、一實一切實等之釋。
〔參考資料〕 《法華經文句》卷十(上);《摩訶止觀》卷一(上)、卷六(上)、卷七(上);《大般涅槃經疏》卷十三;《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三;《天台四教儀集解》卷下。
華嚴宗之斷惑說。此宗以「法性融通」、「緣起相由」二門為教義根基,對一切諸法盛論一即一切、重重無盡緣起之理。依據此宗「一即一切」的玄理,可推衍出在根本上斷一煩惱,則一切煩惱皆斷(一斷一切斷)。一人成佛,則於其身中,亦可普見一切眾生皆已成佛(一成一切成)。
其中,「法性融通」明理事無礙,「緣起相由」明事事無礙。而二門之關係,以一事中悉攝諸理,故一事中能現多事。此即理事無礙,故事事亦無礙。依此二門說明一切諸法,故若為法者,無不是一即一切。約斷惑修證,則說一障一切障、一斷一切斷、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一證一切證等,此非理談而是實修實證之事,故又名此為「一斷悉成」。有關此一論題,華嚴宗古來即有種種說法。
首先,就其根源而說,《華嚴經》〈普賢行品〉云一障一切障,〈小相品〉云一斷一切斷,〈性起品〉則說如來身中悉發一切眾生菩提心,修菩薩之行成等正覺。賢首《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六釋此〈性起品謂(大正35‧413c)︰「若圓教即一切眾生並悉舊來,發心亦竟,修行亦竟,成佛亦竟,更無新成。」
時有疑者問(大正35‧413c)︰「若爾,何故現有眾生不即佛耶﹖答︰汝今就初人天位中,觀彼眾生當相即空,猶亦不得,況復得見圓教中事,是故汝見現有眾生,我不約彼說此成佛,但令情見若破,法界圓現一切眾生無不成佛。」
由此可知,情見未破,法界不能圓現,則眾生絕無成佛之義。但是若就法體以觀,則眾生成佛之義不可動搖。
疑者更問(大正35‧413c)︰「既總成佛,何故亦有發心等耶﹖」賢首於此約六相圓融,道破大緣起之真髓,云(大正35‧413c)︰「若成佛門中總成,若修行門中總修行,若發心門中總發心。若離此等總,即空無所有。」一即一切之妙趣,可謂道盡無餘。
又,《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三釋惑障之所以一即一切,文云(大正45‧495c)︰
「若依圓教,一切煩惱不可說其體性,但約其用即甚深廣大,以所障法一即一切,具足主伴等故,彼能障惑亦如是也,是故不分使習現種,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是故煩惱亦一斷一切斷也。」
《華嚴經問答》卷上更於一人多人之上論此(大正45‧600b)︰
「問︰一人修行一切人皆成佛,其義云何﹖答︰此約緣起之人說故。一人即一切人,一切人即一人故,修言亦爾,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故同云也。問︰現一人修而餘不修,亦一人非餘人,何得為爾也﹖答︰汝所見但是遍計耳。不聞緣起之法不足言也。」
此上所述,是賢首之本義。後來清涼《華嚴大疏鈔》卷八,圭峰《圓覺略疏抄》卷五等,皆祖述其義。謂成佛是舊來本成,謂斷惑是舊來本斷,而約人說則一人成佛即一切人成佛(一成一切成)。
天台宗所立圓教八行位之第一位。又稱圓教五品位,或略稱五品位。即將十信以前的外凡位區分為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等五品。在六即位中相當於第三位的觀行即。語出《法華經》〈分別功德品〉。茲分述此五品之特質如次︰
(1)隨喜品︰聞圓妙之法而自喜,並使他人隨喜,內以三觀觀三諦之境,外用懺悔、勸請、隨喜、發願、迴向等五悔勤加精進,助成理解。
(2)讀誦品︰內以圓觀更加讀誦,善言妙義觀解之心與相冥會,恰如膏之助火,讀誦之膏能助內觀之火,心觀益明。
(3)說法品︰十乘之內觀轉強,讀誦之外資亦著,復加如實說法,導利現前所化之人,故十乘觀心倍明。
(4)兼行六度品︰於前三品,觀心雖熟,然未修六度,此品則正觀稍明,傍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
(5)正行六度品︰修觀功熟,事理無妨礙,故在此須以實踐六度為主。
《法華玄義》卷五(上),以三藏教之五停心位比擬此五位,謂初品是慈停心,第二品為數息停心,第三品為因緣停心,第四品為不淨停心,第五品為念佛停心。《法華文句記》卷二十七以五品弟子位配三慧,謂前三人配聞慧位,兼行六度配思慧位,正行六度配修慧位。依《摩訶止觀》卷一所載,智顗臨終時,曾自謂位居此五品弟子位。
◎附一︰《法華玄義》卷五(上)(摘錄)
若人宿殖深厚,或值善知識,或從經卷,圓聞妙理,謂一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議,如前所說;起圓信解,信一心中具十法界,如一微塵有大千經卷。欲開此心,而修圓行。圓行者,一行一切行。略言為十,謂識一念平等具足,不可思議(觀不思議境);傷己昏沈,慈及一切(起慈悲心);又知此心常寂常照(巧安止觀);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破法遍);又識一心諸心,若通若塞(識通塞);能於此心具足道品,向菩提路(修道品);又解此心正助之法(對治助開);又識己心及凡聖心(知次位);又安心不動不墮,不退不散(能安忍);雖識一心無量功德,不生染著(無法愛)︰十心成就。(案此即《摩訶止觀》中以十法門觀心,亦曰十法成乘。)
舉要言之,其心念念悉與諸波羅蜜相應,是名圓教初隨喜品位。
行者圓信始生,善須將養。若涉事紛動,令道芽破敗。唯得內修理觀,外則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聞有助觀之力。內外相籍,圓信轉明,十心堅固。(中略)聞有巨益,意在於此。是名第二品位。
行者內觀轉強,外資又著,圓解在懷,弘誓熏動。更加說法,如實演布。(中略)說法開導是前人得道全因緣。化功歸己,十心則三倍轉明。是名第三品位。
上來前熟觀心,未遑涉事。今正觀稍明,即傍兼利物。能以少施與虛空法界等,使一切法趣檀,檀為法界。(中略)餘五亦如是。事相雖少,運懷甚大。此則理觀為正,事行為傍。故言「兼行布施」。事福資理,則十心彌盛。是名第四品位。
行人圓觀稍熟,事理欲融。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若布施時,無二邊取著;十法界依正,一捨一切捨;財身及命無畏等施。(財施、身施、命施、法施、無畏施,皆平等而施)。若持戒時,性重譏嫌等無差別,五部重輕無所觸犯。若行忍時,生法寂滅,荷負安耐。若行精進,身心俱靜,無間無退。若行禪時,遊入諸禪,靜散無妨。若修慧時,權實二智究了通達,乃至世智,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具足解釋佛之知見,而於正觀如火益薪。此是第五品位。
如此五品圓信功德,東西八方不可為喻。雖是初心,而勝聲聞無學功德。具如經說。(案經者《法華經》也)。
若欲比決取解,類如三藏家別總四念處位。義推如通教乾慧地位,亦如伏忍位。義推亦得是別教十信位。
私謂(章安自謂)五品位是圓家方便。初欲令易解,準小望大,如三藏之五停心。
初品圓信法界,上信諸佛,下信眾生,皆起隨喜,是圓家慈停心,遍對治法界上嫉妒。
第二品讀誦大乘文字。文字是法身氣命。讀誦明利,是圓家數息停心,遍治法界上覺觀。
說法品能自淨心,亦淨他心,是圓家因緣停心,遍治法界上自他癡。癡去,故諸行去,乃至老死去。
兼行六度品是圓家不淨停心。六蔽初名貪欲。若捨貪欲,欲因欲果皆捨。捨故,無復報身,非淨非不淨也。
正行六度品是圓家念佛停心。正行六度時,即事而理。理不妨道,事妨於道。即事而理,無障可論。
◎附二︰牟宗三《佛性與般若》第三部第一分第四章(摘錄)
圓教五品位雖是初階,若論功德,亦勝過聲聞無學功德。以圓為準,初階亦提升也。因此,此初階可類比三藏教之五停心。五停心者,(一)修數息觀,數息停心,對治初禪中有覺有觀,攀緣不住。(二)修不淨觀,不淨停心,對治貪欲。(三)修慈心觀,慈心停心,對治瞋恚。(四)修因緣觀,因緣停心,對治愚癡。(五)修界方便觀(亦曰修念佛觀),界方便停心(念佛停心),對治著我,破境界逼迫障(實破界類狹窄障,破我見也。)五停心同,套於圓教說與套於藏教說,其意旨不同。
圓教五品位又可類比藏教之別相四念處位、總相四念處位。別相四念處者,(一)觀身不淨(色蘊),(二)觀受是苦(受蘊),(三)觀心無常(識蘊), (四)觀法無我(想、行蘊)。總相四念處者,(一)觀身不淨,受、心、法、皆不淨;乃至(四)觀法無我,身、受、心皆無我。中間(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可例知。
五停心位,別相四念處位,總相四念處位,此三者,在藏教名曰「外凡」,是藏教之「外凡」,非圓教中所謂「外凡」也。圓教中之「外凡」是「理即」與「名字即」。而五品位當身乃屬「觀行即」,乃是內凡之外品。故圓教中內凡之外品即可類比藏教之所謂「外凡」。
圓教五品位又可以義推,如通教之乾慧地、伏忍位;亦得如別教之十信位。
〔參考資料〕 《天台四教儀》;《天台四教儀集註》卷下;《佛祖統紀》卷六。
判教用語。即將佛陀一代聖教(含大小乘經典)分判為五類。有多種說法,略述如下︰
(一)唐‧波頗蜜多羅三藏所立︰稱為波頗五教。即︰
(1)四諦教︰說苦集滅道之四諦法,使聲聞悟真空涅槃之理,如《阿含經》。
(2)無相教︰說諸法皆空之法,使二乘空諸有之相、悟大乘法空之理,如《般若經》。
(3)觀行教︰說諸觀心行法,使明修因契果之理,如《華嚴經》。
(4)安樂教︰說常樂我淨四德及常住寂滅之理,使眾生得大安樂,如《涅槃經》。
(5)守護教︰說守護正法之事,使眾生護持而不失,如《大集經》。
(二)唐‧賢首大師所立︰稱為賢首五教。即︰
(1)小乘教︰又稱愚法小乘教。此教以隨機故,單說人空,不明法空,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未盡法源,唯論小乘,故名小乘教,如《阿含經》。
(2)大乘始教︰又稱生教、權教、分教。此教廣說法相,少說法性,未盡大乘法理,是大乘之初,故名始教,如《般若經》。
(3)大乘終教︰又稱熟教、實教。此教多說法性,雖說法相,亦會歸性,是大乘之終極,故名終教,如《楞伽經》。
(4)頓教︰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名頓教,如《維摩經》。
(5)圓教︰又稱一乘圓教。此教所法,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故名圓教。
此五教與十宗合稱五教十宗,同為華嚴宗之判教。
(三)唐‧圭峰宗密所立︰
(1)人天教︰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之理,持五戒免三途生人道中,修十善及施戒生六欲天,修四禪八定生色無色天。
(2)小乘教︰說我空之理,修無我之觀智,以斷三毒,止息諸業,證得我空真如,乃至灰身滅智,永離諸苦。
(3)大乘法相教︰說唯識所變之理,依二空之智修唯識觀及六度四攝等行,漸漸伏斷煩惱所知二障,證二空真如,成菩提涅槃之妙果。
(4)大乘破相教︰說一切皆空之理,觀無業無報無修無證、生死涅槃平等如幻,破諸法定相之執。
(5)一乘顯性教︰謂不藉方便隱密,直指自心即是本覺真性,離諸妄想執著而得見自身如來廣大之智慧。
此五教與《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所出的三教,唯開合不同而已。彼所謂三教即密意依性說相教、密意破相顯性教、顯示真心即性教。其中密意依性說相教又分三類︰一者人天因果教,即此五教中之人天教。二者說斷惑滅苦樂教,即小乘教。三者將識破境教,即大乘法相教。而密意破相顯性教乃大乘破相教,顯示真心即性教乃一乘顯性教。
又此五教,比之於賢首五教,則有異同。《華嚴原人論發微錄》卷中云(卍續104‧195上)︰「小乘教即賢首愚法,攝初人天教,大乘法相即賢首分教,大乘破相即賢首始教,一乘顯性即終頓圓同教一乘。」《華嚴原人論解》卷中亦云(卍續104‧239上)︰「若依賢首五教者,(一)小乘教同此第二,(二)大乘始教當此三、四, (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當此第五,良以賢首後三皆約一乘,故圭峰合之。」
(四)齊‧護身寺自軌所立︰稱護身五宗或護身五教。即︰
(1)因緣宗︰小乘薩婆多部、雪山部、多聞部等所說,即立真正之因緣破外道邪因、無因等邪說,故名因緣宗。
(2)假名宗︰小乘經部、說假部、《成實論》等所說,主張一切諸法唯有假名,無有自性,故名假名宗。
(3)不真宗︰諸部般若所說,主張即空之理,一切法皆不真實,故名不真宗。
(4)真宗︰即《涅槃經》等所說,主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故名真宗。
(5)法界宗︰《華嚴經》所說的法界自在之法門。
(五)南北朝時期,道場寺慧觀、定林寺僧柔、慧次、開善寺智藏及光宅寺法雲等人所立︰一般稱作慧觀五教,又稱五時。乃將佛陀一代聖法先分判為頓、漸二教,漸教中又別立五教,即有相教、無相教、抑揚教、同歸教、常住教。
(六)齊‧劉虬所立︰稱劉虬五教,又稱五時。乃分判一代聖教為頓、漸二教,於漸教中又分五教,即人天教、有相教、無相教、同歸教、常住教。
(七)日本融通念佛宗之判教︰乃該宗中興之祖大通融觀所立。
(1)人天教︰說修五戒十善,感人天果報之教。
(2)小乘教︰說依次修四諦、十二因緣及六度,而得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果報之教。因其所證僅止於人空一面,未知法空,故為小乘教。
(3)漸教︰有二種︰一者謂理事各別,性相不融,五性差異,不許無性有情(闡提)成佛,以八識建立諸法,少說法性,多示法相。如法相宗所說。二者謂事理不二,性相互容,主張定性二乘終必開悟,無性闡提亦有成佛之時,談如來藏隨緣,少說法相,多示法性,如《起信論》所說。此二說雖有別,然於證悟皆有次第階位之別,故稱漸教。
(4)頓教︰謂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等一切絕離,不立法相,一念不生前後際斷之教。因不同於漸教之立次第階位,故名頓教。
(5)圓教︰即圓滿具足之教,統攝前四教,即一多具足,相即無礙,主伴無盡,一法一切法,一斷一切斷,一行一切行,一成一切成,彼此互具互融,超一切思議之境。融通念佛宗即此圓教。
此五判教,與華嚴五判教比較,雖有多開人天教、合始終二教為漸教之差異,然大體上是相同的。
〔參考資料〕 (一)《華嚴經疏》卷二;《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卷一;《華嚴經疏鈔玄談》卷五;《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一;《大藏法數》卷二十七;《教乘法數》卷十九。(二)《華嚴經疏》卷三;《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五教章纂釋》卷十二。(三)《圓覺經大疏》卷上。(四)《五教章》卷上之二。(五)《華嚴經疏》卷一;《法華玄義釋籤》卷上之十。(六)《華嚴經疏》卷一。(七)《融通念佛章》;《融通念佛章私記》卷上;《融通念佛章集註》卷二;《融通圓門章私信句》卷上;《融通圓門章明眼記》。
日本融通念佛宗之祖。俗姓秦。號光靜(乘)房。尾張國(愛知縣)知多郡人。應德元年(1084),隨比叡山檀那院良賀出家,修天台教學;三年,依園城寺禪仁受戒。寬治七年(1093)就仁和寺永意受兩部灌頂,任比叡山東塔常行三昧堂堂僧。嘉保元年(1094)隱居於大原,隨勝林院寬誓、尋宴習聲明,遂成一家之學,後人乃以師為天台聲明中興之祖。
天仁二年(1109),於大原創建來迎院、淨蓮華院,以弘揚聲明與念佛。永久五年(1117)五月,因阿彌陀佛之示現而感悟,遂提倡融通念佛。天治元年(1124),於宮中舉行融通念佛會。大治二年(1127)之後,巡遊四天王寺、觀心寺、高野山等處,後住攝津平野修樂寺(大念佛寺)弘揚念佛。天承二年二月示寂,享年六十。安永二年(1773)十月,被追諡為「聖應大師」。
◎附︰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第二期第二十四章(摘錄)
自從慈覺大師傳入五台山的念佛法門,大力推行常行三昧以後,淨土教逐漸興盛起來。由於良忍上人的出世遂創立了融通念佛宗。良忍上人原來對慈覺大師的常行三昧(一心念佛)一派是大概深有所得的;當他以圓朗絕妙的聲音高唱佛號、勸化道俗的時候,聽者無不喜泪哽咽,自願加入他的融通念佛會。因此,良忍上人不僅是融通念佛宗的開山祖師,而且是中興日本聲明業的人,至今談聲明者,皆以他為先師。
良忍上人,(中略)二十三歲退隱大原,建立來迎院居住,每日專門唱念佛號六萬遍,苦行精進,專心思念西方彌陀的淨土,誦讀《阿彌陀經》。其音清亮,極盡梵唄(即梵歌,頌佛曲)之妙。這種聲明業從慈覺大師開始,四傳到慈慧僧正,中間經過源信、覺超、懷空、寬誓,然後才到良忍上人。據傳說,良忍上人二十餘年間常坐不臥,在祈念中度過日月,漸漸積累了正助的功德,長久五年(1044)五月十五日,在念佛三昧中親自見到了阿彌陀佛,受到了融通念佛的教誨,其語曰︰「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是名他力往生。」
這實是融通念佛宗的起源,稱之為彌陀直授的法門。就是說,在良忍上人以前的念佛門還沒有理解念佛之理,他登上睿山以後,根據《法華經》的圓理乃至《華嚴經》的教理,才得到這樣深刻的理解。說日本的他力門的教派,是由此發源的也無不可。良忍在天治元年(1124)帶著勸進帳(化緣簿)進入京師,初次侍奉鳥羽上皇,並請公卿百官加入融通念佛會。他還周遊諸地進行化教,在攝津的住吉開了大念佛寺,大力勸導遠近民眾。
〔參考資料〕 《融通念佛緣起》;《聲明源流記》;《元亨釋書》卷十一、卷二十九;《兩祖師繪詞傳》;《融通念佛宗三祖略傳》。
二卷。唐‧法藏撰。又稱《華嚴問答》。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以問答體略說《華嚴》一經之要義,闡述「一人即一切人」之成佛說,乃至「一得一切得」之華嚴教理。其初說「三乘教事理關係」與「一乘普法事理關係」之區別,謂一乘普法係理事相即相融、不相妨礙。以心為主則一切法皆心,以色而言則一切法皆色。其餘一切人法教義等差別法門皆是緣起陀羅尼無障礙法,舉一法則一切悉攝盡,無礙自在。其次以問答體述說十佛之相貌,闡示佛與眾生同一緣起,乃至「一人即一切人」之成佛說,又說及淨土之相狀,及一位一切位,一行一切行、一斷一切斷、一得一切得之華嚴教理。文中所述十地菩薩所經十地之重要義門,是解說《華嚴經》中之特別受注意的部份,頗值得注目。
日本十三宗之一。又稱融通大念佛宗、大念佛宗。由聖應大師良忍所創。以行十界一念、自他融通之念佛而期求往生淨土為宗旨。所依據的經典有《華嚴經》、《法華經》、淨土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梵網經》、《融通圓門章》及《融通念佛信解章》等書。其中,以《華嚴》、《法華》二經最為重要。本宗教義係根據永久五年(1117)良忍在念佛三昧中,獲阿彌陀佛面授之偈文而來,此偈文即︰「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是名他力往生。十界一念,融通念佛,億百萬遍,功德圓滿。」此外,又吸收天台宗之「一念三千,十界互具」、華嚴宗之「圓融無礙,相即相入」的教理,而主張一人所唱的念佛功德與眾人所唱的念佛功德相互融通,而念佛一行亦與一切萬行相通,一切功德圓滿,乃得往生淨土。因此本宗雖是他力教,但與淨土宗、真宗等他力教相較,有顯著的不同。
本宗在壽永年間(1182~1184)因法統中斷而衰微,元亨年間(1321~1323)法明良尊繼任第七世,戮力傳教,中興宗門。其後至室町、戰國時代,又因內生流弊,外受新興宗派勢力的壓迫,宗風再度不振。逮江戶時代,始由第四十六世大通融觀復興宗勢。融觀定制規,設學寮,促進宗學的研究,並撰《融通圓門章》及《融通念佛信解章》,以確立宗綱,故得與良忍、法明合稱「融通三祖」而受尊崇。明治七年(1874)公布宗名,以大阪住吉的大念佛寺為總本山。今所轄寺院達三百五十餘所,僧尼有三百九十多人,主要的行事有御迴在、傳法、十夜會(十一月十四日)、萬部法會(五月一日至十日)等。
◎附︰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第二期第二十四章(摘錄)
融通念佛宗由於良忍上人妙解念佛門義理和頌佛聲哀婉絕妙而盛極一時。但本宗的規模大約直到第六代法明上人才形成;而其理論的完成,並使本宗最後得以成立的,可以說是大通尊者融觀。因此,這三人被稱為本宗的元祖、中興祖、再興祖。
融通念佛宗雖說是他力宗而不是自力宗,然而它是作為從自力宗向他力宗過渡的橋樑而興起的,這是在中國與印度都未曾見過的新宗教。因此,融通念佛宗雖然是他力宗,但它與淨土宗、真宗等那樣的他力宗相比較,存在著以下幾個大的不同點。
第一,凡是他力宗無不向淨土的三部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尋求基本經典,但融通念佛宗卻基本依據《華嚴經》和《法華經》,而把淨土三部經作為「傍依」經典。這大概是因為本宗以天台、華嚴的教理解釋稱名念佛而使其更深遠的緣故。
第二,他力宗在判釋教相的過程中,不是依照龍樹的難、易二道,就必然依照道綽的聖、淨二門去判教。但唯獨本宗仍依照杜順、至相、賢首的法則,以人天教、小乘教、漸教、頓教、圓教這五教來判釋釋迦一代的說教。這是因為,本宗是依據彌陀面授的偈文創立教旨的,它以為釋迦的說教不過全都是幫助了解彌陀面授的念佛的意思,因而用天台、華嚴的圓理可以把念佛的深意闡發清楚。
第三,凡是他力宗,都說教稱名念佛的功德,說明絕待界的真如(亦名離言真如)與念佛的融通,雖有講念佛與其他萬行的融通的,但是,它們都不說甲的念佛與乙的念佛是融通的。唯獨本宗有這種論述,關於說這種念佛融通的,這是本宗獨得的教義。論述融通,有事理融通和事事融通兩種,其中本宗則以事事融通為主。既然事事融通,那麼一人念佛與眾人融通;眾人念佛也與一人融通,人人相通,行行互融,恰如燈燈相照,鏡鏡相映一樣。因此,只要是精勤不怠地念佛,那怕是在命終以前短時間的稱名念佛,也會產生圓滿無邊的功德,所以死後可以得到成佛的大果。
第四,他力教在講他力的時候,無不是以彌陀的願行作為他力。本宗認為他力往生是︰依據人人互融、行行相通的理論,其他千萬人的稱名念佛的功德,與自己的稱名念佛是融通的,而自己一個人的稱名念佛,也與其他千萬無量的人的稱名念佛融通,這樣,甲乙相互彼此都達到了圓滿的念佛功德。彌陀授贊中的「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是名他力往生」,正是這個意思。
第五,他力教在談安心、起行的過程中,無不以彌陀的願行作為安心的決定對境,唯獨本宗,對安心、起行作了如下的理解︰聽到了自、他念佛融通的道理,在心中發誓每天要做稱念佛號的課業,並且把自己名字寫在名簿上加入融通念佛會,在這種時候完全相信自、他誓願與修行必有成就,這就叫做「安心」;而不問僧俗,只要每天漱洗完畢面向西方,合掌唱念彌陀所傳融通念佛億萬遍、決定往生,念佛十聲,這就叫做「起行」。
這些都是本宗獨特的情況,它是脫胎於彌陀面授偈頌,吸取了天台、華嚴、真言宗的教理產生的。因此,我們把本宗教義看作是由聖教門向淨土門過渡的橋樑而創立的。
〔參考資料〕 《融通念佛緣起》;《元亨釋書》卷十一、卷二十九;《東國高僧傳》卷七;大野達之助《日本佛教思想史》;齋藤昭俊(等)編《日本佛教宗派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