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齋教

又稱白衣佛教、持齋宗、齋門。係融合儒、釋、道,主張三教同源的一種宗教,含有白蓮教之成分。於明、清兩代流行於福建、浙江、江西、臺灣等,以禪宗六祖慧能為祖師,設教所在稱為齋堂,不稱寺院。

在清代,齋教又稱老官齋教,崇奉彌勒佛,稱為無極聖祖。入教者以「普」字為法名,會眾統稱老官。以「代天行事」、「天國普有」為宗旨。各地齋教之教規儀式亦有一些不同之規定。農民常以之為起義之工具,例如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福建甌寧有吳建領導之齋教起義;清乾隆十三年(1748),福建建寧有普少、魏現領導之老官齋教起義;同治五年(1866),福建崇安等有安壽子、陳順光等領導之齋教起義;民國四年(1915),則有臺灣之齋教教徒以齋堂為據點,組織義民抗日。

臺灣有龍華、金幢、先天三派,均傳自大陸。三派多以觀音、釋迦為本尊,然龍華派亦以阿彌陀佛、三寶佛、關帝為本尊;金幢派亦以阿彌陀佛、彌勒為本尊,間亦以三官大帝、太子爺、媽祖、註生娘娘等配祀於本尊之側。一般而言,三派之教義大同小異,皆注重戒律,嚴守五戒十善,尤以戒殺生而勸人素食為要旨,信徒均稱素食為「食菜」或「持齋」,僅持早餐素食者,稱為「食早齋」;信徒則稱「食菜人」,男子稱「齋公」,婦女稱「齋姑」,教徒之間亦互稱「齋友」。教徒雖不拘僧俗,但主其事者及信仰者,以在家眾居多。又教徒雖於市井營生,然皆嚴禁賭博、燒冥錢、吸食鴉片、嚼檳榔等。在三派中,除先天派禁婚娶,採絕對素食外,龍華、金幢二派則不禁婚娶;素食亦限於特定之時日,稱為持「花齋」,間亦有畢生持長齋者。

齋教所課誦之經典,三派皆採用金剛經(早課)與阿彌陀經(晚課),然龍華派亦念誦其教祖羅祖之五部六冊、羅祖行腳十字妙頌、三祖行腳因由寶卷等文獻。大抵而言,三派皆含有儒釋道三教融合之風格,然其中以金幢派較具道教色彩;先天派較具儒教色彩;而龍華派最具社會色彩,持戒較緩,易為群眾接受,故齋友人數在三派中為最多。

又三派之中,最早來臺傳教者為龍華派,其時約在清代乾隆(1736~1795)末年,有楊仔林於臺南「培養書院」聚徒授經。其後為金幢派於道光(1821~1850)初年由蔡權在臺南創建慎德堂;先天派於咸豐年間(1851~1861)由黃昌成傳至臺南,設立報恩堂。此外,齋教在臺早期所設之齋堂另有龍華派在臺南之化善堂、德善堂,金幢派之慎齋堂等。齋教在臺之勢力遂大興,信徒亦遍布全臺。然民國四十年以後,大陸正統佛教傳入臺灣,齋教遂漸沒落。目前尚存齋教之古老齋堂,有臺南慎德堂、臺中慎齋堂,然其中多數已改成純粹之佛教寺院。〔臺灣佛教漫談(林子青)、臺灣的齋教由來(庭嘉)、羅教の成立と流傳につぃて(塚本善隆,東方學報京都十七)、現代中國に於ける祕密結社(酒井忠夫,近代中國研究所收)、J.J.M. De Groot: Sectarianism and Religious Persecution in China〕(參閱「先天派」2186、「金幢派」3587、「龍華派」6390) p6549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