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阿育王寺

(一)梵名 Aśokārāma。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波吒釐子城雞園寺。因其為阿育王所建,故南傳佛教稱之為阿育王寺。〔島史第七章〕

(二)位於浙江鄞縣東阿育王山上。據法苑珠林卷三十八載,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一說三年,或泰始元年),有并州離石人,名劉薩訶者,於昏迷中,夢一胡僧,告以其罪當入地獄,宜往會稽頂禮阿育王塔等,以懺悔諸罪。甦醒後即出家,改名慧達。乃往會稽鄮縣尋塔,惟遍尋不獲而悲痛煩悶。某夜,忽聞地下有鐘聲傳來,歷時三日而有寶塔及舍利湧出。該塔非金玉銅鐵,亦非石土。呈紫烏色,其刻鏤異乎尋常,四面刻有薩埵王子變、捨眼變、出腦變、救鴿變等四種。塔上無露盤,中有懸鐘。慧達即於該地建精舍供奉該塔,並精勤禮懺。此為阿育王山舍利殿之由來。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敕造塔、亭,及禪室,並命眾僧住持守護。劉宋元嘉二年(425),道祐奉敕修補該寺並增建浮屠三級。梁武帝普通三年(522),詔建殿堂房廊,賜額「阿育王寺」,其後,歷受簡文帝、陳宣帝、唐中宗、宣宗、懿宗、後周世宗等之敬仰。該寺原係律院,宋真宗時,賜額「廣利禪寺」,遂成十方禪剎。英宗時,大覺懷璉住之,大揚宗風,後經宗杲、介諶、德光、師範等師之經營,臨濟道場一時興盛。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修,改名「育王禪寺」,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五位。今存舍利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等。舍利殿之前塀壁中,嵌有宸奎閣碑、妙喜泉銘、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等。此外,瓜州、青州、河東蒲坂、并州等亦有同名之寺。〔梁高僧傳卷十三、法苑珠林卷三十一、釋氏稽古略卷四、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九七九〕 p3636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