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道安

(一)為東晉佛教(我國初期佛教急遽發展之時代)之中心人物。常山扶柳(河北正定)人,俗姓衛。生於東晉永嘉六年(312),一說建興二年(314)。十二歲出家,敏睿逸倫,研習經論,識志超卓。嗣入佛圖澄之門,其後北方大亂,與其師輾轉避於諸方,而於湖北襄陽講說教化十五年。前秦苻堅聞其名,率兵攻陷襄陽,迎至長安,居五重寺,事之以師禮。道安嘗勸苻堅招請西域之鳩摩羅什,並著手整理漢譯經論,編成綜理眾經目錄一書,所作目錄等雖不存於今,然「出三藏記集」係根據其著作而編成者。此外,復致力於經典翻譯,及諸經序文、注釋之作。共注序二十二部。將經典解釋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科,此法亦沿用至今世。另於僧團儀式、行規、禮懺等,多所制立,且定釋氏為僧姓,悉為後世所準。其研究以般若經典為主,另又精通阿含、阿毘達磨,開拓經文批判之先河。一生功業,於佛教史上貢獻至鉅。太元十年(385)示寂,或說太元元年、太元十四年。

又道安手上有肉瘤隆起,世人每稱為印手菩薩。其與習鑿齒二人復嘗以「四海習鑿齒」、「彌天釋道安」之語對答,甚為著名,後世遂以「彌天釋道安」呼之。〔梁高僧傳卷一、卷二、卷五、出三藏記集卷十五、歷代三寶紀卷八、續高僧傳卷九、卷二十九、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卷下、法苑珠林卷十三〕

(二)北周僧。馮翊胡城(陝西)人,俗姓姚。年少即慕道修禪,後隱於太白山研習定慧,傍通子史。受具足戒後,於渭濱之地宣揚涅槃經及大智度論,為朝野儒道士子所崇。後奉北周武帝之命,駐錫大中興寺,聲名蜚然。其時世風多崇道謗佛,武帝亦奉道教,師乃書二教論一卷呈上,而後遁於林澤。帝敕令尋訪,既得,賜牙笏綵帛,位列朝廷,辭而不就。後入寂,世壽不詳。門弟子有慧影、寶貴等人。〔廣弘明集卷八、歷代三寶紀卷十一、續高僧傳卷二十三〕

(三)(1617~1688)明末清初僧。福建晉江人,俗姓胡。出家於福建德化之戴雲山。初禮古杭,無大省發,後參學於永覺處,得悟。初住鼓山,復移金陵攝山,大揚教風。康熙二十七年示寂,世壽七十二。有語錄行世。〔增訂佛祖道影卷三(虛雲)〕

(四)(1907~1977)湖南祁陽人。少通經史詞章,嘗以理學家自命,後讀釋迦傳及張商英護法論,始皈依佛教。年二十,披剃於衡陽佛國寺,受具足戒於衡陽大羅漢寺。曾住仁瑞寺參禪三年。後入衡山南嶽龍池岩苦修十八月,禪定功夫日深。又從遊於常悟、禪靜、靈濤、善因諸師,禪教並修。抗戰期間,曾組織僧侶救護隊,救人無數。民國四十二年(1953)來臺,致力於講經宏法。先於汐止彌勒內院講授俱舍論,其後,主持靜修佛學研究班,舉辦大專院校佛學講座,興建松山寺,創立慈航中學,發行獅子吼月刊、文庫,接辦臺灣印經處,並經常出席世界佛教會議。曾任南嶽佛學院院長、國立南嶽師範學院教授、中國文化學院(即今文化大學)教授,及南嶽祝聖寺、臺北松山寺、善導寺、日月潭玄奘寺住持等職。師精研大藏,佛理淵深,復賅通中西哲學,平生最推崇玄奘大師。其著作有中國大藏經翻譯刻印史、中國大藏經彫刻史話、中觀史論及其哲學、乾坤萬古一完人、二力室文集等。民國六十六年示寂,世壽七十一,僧臘五十。〔道安法師七十歲紀念論文集〕 p5625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