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近代佛教運動茲分印度與錫蘭、歐洲、美國、日本四地區說明。(一)印度與錫蘭:錫蘭佛教運動者達磨波羅(Anāgarika Dharmapāla)於一八九一年在印度創摩訶菩提會(Mahā-bodhi Society),致力於整建佛蹟。由於此會之努力,各處佛蹟遂漸漸興復,佛教之傳道亦漸盛行。另於一九五三年五月衛塞節,復將聖地菩提伽耶自印度教徒單獨管理下,轉變為佛教徒、印度教徒共同管理之委員會,其後衛塞節遂成為紀念佛陀之國民例假日。錫蘭自摩訶菩提會成立之後,即在可倫坡設立「錫蘭德國弘法使團」(German Dhammaduta Society of Ceylon, 巴利名為 Lanka Dhammadūta Sabha),派遣比丘至德國進行弘法活動。另有波拉瓦斯基夫人及奧爾高特上校所創立之佛教靈智學會(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以及馬拉拉西克拉博士(Dr.G.P. Malalasekera)所領導之全錫蘭佛教徒會議等,亦皆積極展開傳教運動。一九五○年首次在可倫坡召開世界佛教徒聯誼會(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後成為常設機構,繼續在各國佛教界召開會議,形成國際佛教運動之巨大推動力。 (二)歐洲:歐洲初期之佛教研究係為誇示基督教之優越性,次要原因則基於語言學之趣味性。然其後之學術研究遂轉變為實際生活之表現。其具體表現可見於阿諾德(E. Arnold)所作之詩「亞洲之光」(The Light of Asia),以及前文所述靈智學會等舉行之活動。一九○八年倫敦成立大英佛教協會(The Buddhist Society of GreatBritain and England),以大衛斯(Rhys Davids)為會長,一時極為活躍,其後則以洪飛瑞斯(Christmas Humphreys)為中心人物,而發展為倫敦佛教協會,發行中道雜誌(The Middle Way),成為傳教布道之中心。法國方面有太虛大師所創之佛教友誼會(Les Amis du Bouddhisme),其後該會之活動乃趨於南方佛教式冥想之研習。此外該會每隔三月由胡提夫人(Madcsme Fuente)支持出版佛教思想季刊(LaPensée Bouddhique)。德國方面,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禪學極受重視。 (三)美國:一九四八年夏威夷大學舉辦東西哲學會議,日本以鈴木大拙、花山信勝兩博士代表出席。鈴木又於美國各地作禪學講演與指導,遂帶動美國人參禪研禪之風潮。 (四)日本:明治初年,南條文雄、渡邊海旭、高楠順次郎等人開啟梵文、巴利文、藏文等佛教原典之研究風氣,而由古來的宗學研究之領域中脫穎而出,遂開創一新氣象。二次大戰後,學者每以比較宗教學之立場重新評估佛教之價值,此為頗值重視者。 p3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