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講堂梵語 prāsāda,巴利語 pāsāda。指供作講經說法之建築。於印度,佛陀在世時已設有講堂,如增一阿含經卷五十載,佛陀在毘舍離之普會講堂時,有大比丘眾五百人同住。又據分別功德經卷二載,祇洹精舍有七十二座講堂,其他如忉利天善法講堂、舍衛國東園鹿母講堂、大林重閣講堂等名稱亦散見於諸經論。 關於講堂之始設,據釋氏要覽卷下講堂制條引用佛本行經之說,謂佛世時,一日,比丘群聚於一堂內,適有二比丘個別對眾說法,由於在同一處所,故彼此互相妨礙,佛陀遂規定造立二堂,以利說法。同書講堂置佛像條引用法炬陀羅尼經之說,謂法師說法時,有羅剎女名為愛欲,常來蠱惑法師,令其心散亂;故說法之處,須供奉佛像,並供養香花,此羅剎女見之即自行迷亂,無法為障。 我國自古即設有講堂,如後漢書顯宗孝明帝紀第二載,孔子宅有講堂。至於佛教之講堂,據洛陽伽藍記卷一載,北魏普泰元年(531),於洛陽建中寺設立講堂。廣清涼傳卷上載,五臺山公主寺設有講堂。唐大和上東征傳載,鑑真大師在振州建講堂。 在日本,法隆寺、東大寺、元興寺等早就有講堂之設置。於堂內安置本尊,講師面向本尊,坐於禮盤(法座)上說法,大眾分左右聽聞。今尚存有唐招提寺講堂、法隆寺東院傳法堂、廣隆寺講堂等。後世禪寺之法堂即準據講堂之制設置者,成為伽藍之中心。又以講師乃代替佛陀說法,故講師坐於壇上之椅中。〔金光明經卷四捨身品、無量壽經卷下、祇洹寺圖經卷下、南都七大寺日記〕 p6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