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薩滿教(Shamanism)為原始宗教之一種晚期形式。廣義而言,亦包括未開化社會之精靈崇拜(Animism),乃屬原始宗教型態之一。具有明顯之氏族部落宗教特點。其儀式多藉占卜以祈求無病息災、驅退惡魔。薩滿(shaman,巫師)之語義,係出自通古斯語(Tungus)司祭(smān)之意。於梵語中,則為 śramana(巴 samana,勤息之意),此字字根 sam,係興奮狀態中之瘋狂舞蹈者之意。古印度吠陀神話文學中,對一切自然現象賦予神格,而自然界之運行與人類恐懼之根源則來自神靈之支配,祭祀神靈遂成為現實生活最高之規制。由此可知,古印度之宗教,係屬薩滿教之型態。 佛陀出世的意義之一,即欲打破古代雅利安人原始之神靈觀。然雖受佛陀教化,民眾仍未能消除舊有薩滿教之思想。故於佛陀入滅後,薩滿教思想遂逐漸滲入佛教教義中。在曼怛羅(梵 mantra,真言)一名義之下,引用咒術,尤於密教之興隆及其宗教體系中特為顯著。 我國宋代徐夢莘之三朝北盟會編中,最早出現「珊彎」一詞,即一般所謂薩滿,係指巫(女巫)、覡(男巫)。即於驅除惡鬼、息災祈願、祈雨、招魂、占卜、治病、開運之時,既歌舞,且哭喊者。佛教傳入以前之西藏棒教,謂宇宙中有善惡精靈之存在,支配人類世界之吉凶禍福。佛教傳入西藏後,在給予棒教新影響之同時,亦受其民俗信仰之型態與內容所影響,因而發展成獨特之喇嘛教。 大量輸入中國文化、思想之古代日本文化亦顯見薩滿教影響之,於古語拾遺的神代(上古之神話時代)之記錄中,可散見「片巫」、「肱巫」之名,可見日本自神代時代開始,即存有薩滿教之思想。 在古代印度階級制度下,婆羅門可視為存在於神、精靈與人類間之薩滿。釋尊於菩提樹下開悟成道以來,即否定以祈禱祭祀追求人類幸福之態度,從而視以神、精靈為崇拜對象之宗教儀式為無意義之舉,於是針對薩滿教之興奮與失神而宣說「禪定」與「覺醒」之道,故原始佛教教團中,嚴禁咒術,否定婆羅門教之祭祀。及至大乘佛教興起後,漸有誦念咒句與真言之祭典成立,此即密教主要之特質。此種攝取印度民間信仰,而產生密教教理祕儀化之情形,使佛教呈現出顯著的薩滿教之傾向。 及至佛教傳入中國,乃與以巫術為中心之中國民間信仰結合;至道教確立其教義及宗教型態之後,再度影響佛教匪淺。繼之佛教傳入日本後,亦與日本固有民族信仰之薩滿教相結合,而產生死靈崇拜、祖先崇拜等思想;由是,不僅成為將佛教深奧之教理體系滲透入一般民眾之方便法門,且亦因之形成日本佛教獨特性格原因之一。 p6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