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糞掃衣梵語 pājsu-kūla,巴利語 pajsu-kūla。 略稱糞掃。又作衲衣、百衲衣。即摭取被捨棄於糞塵中之破衣碎布,洗滌後作成之袈裟。 據十住毘婆沙論卷十六解頭陀品載,著此衣有十利:(一)慚愧。(二)防寒、熱等。(三)表示沙門之儀法。(四)天人恭敬。(五)無貪好。(六)隨順寂滅,無煩惱熾然。(七)有惡易見。(八)無餘物之莊嚴。(九)隨順八聖道。(十)精進行道,無染污心。故知比丘以糞掃衣為袈裟,最為殊勝,最受尊重。 糞掃衣之種類,因律典而異,據十誦律卷二十七載,共有四種:(一)包裹死者而棄於墓地之塚間衣。(二)包裹死者而布施給比丘之出來衣。(三)在聚落中,置於空地而無所屬者之無主衣。(四)捨棄於巷陌、塚間或糞塵中之弊物,稱為土衣。另於四分律卷三十九舉出牛嚼衣、鼠嚙衣、燒衣、月水衣、產婦衣、神廟中衣、若鳥銜風吹離處者塚間衣、求願衣、受王職衣、往還衣等,稱為十種糞掃衣。 此外,凡受持糞掃衣之比丘,稱為糞掃衣比丘(梵 pājsu-kūlika) 又其他如糞掃食、糞掃鉢、糞掃革屣、糞掃臥具等,皆為遺棄於糞掃處之物。〔雜阿含經卷三十八、四分律卷八、五分律卷二十、有部毘奈耶卷二十七、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三〕(參閱「三衣」551) p64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