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神滅不滅論爭

自佛教傳入我國,至六朝時代,信奉佛教者與批判佛教者之間產生多種歧見,其中,以佛教之輪迴報應說為主題所進行之理論探討,稱為神滅不滅論爭。首先,承認佛教輪迴報應說者以為,人死後,宿於肉體之靈魂兮神識一不會隨之死滅,而將繼續轉宿於另一肉體;且人經三世,輪迴於五道或六道中,必定身受相應於自己所做所為之善惡業報。反之,神滅論者站在我國傳統思想之立場,否認三世、輪迴報應、心神不滅之說,而以為人死之後,心神必隨形體散滅。

「神不滅」說,最早見於三國時代吳‧牟融所作之理惑論;然最具代表性者,為東晉廬山慧遠(334~416)之主張,其所作沙門不敬王者論卷五有「形盡神不滅」一說,以木與火之關係比喻形體與心神之關係,而謂:心神由一形體輪迴入於另一形體,而繼續存在;猶如火之燃燒,燃盡一木再轉燃另一木。慧遠之弟子宗炳(375~443)作「明佛論」,揭示二種神不滅義:(一)輪迴之神識不滅,(二)法身之神識常住。或謂「法身神識常住」之義融合涅槃經之佛性說與道家思想,而將佛性視作道家理想境界中虛靜無為之心,此心即神識;又佛性(此處指法身)常住,亦即心神不滅之意。此外,宗炳又聯結輪迴之本體神識與法身之神識,闡述人於輪迴過程中漸次斷除煩惱,則輪迴之神識亦能歸於本來清淨之法身神識;成為唯有法身神識之狀態時,人即成佛。吾人由(一)沙門不敬王者論卷五,(二)何承天(370~447)批駁沙門不敬王者論及明佛論之書簡,(三)何承天致神不滅論者顏延之(384~456)之書簡等文獻中,可進一步了解神滅論與神不滅論者間相互問難之情形。

學者咸謂,神滅論係源於中國傳統之思想,然若自神不滅論者之觀點而言,神滅論者之否定靈魂與精靈之存在無異違反儒家之傳統,蓋因儒者行宗廟祭儀,自是承認精靈存在;故若非難死後神識之存在,即是反對自己所信奉之儒家道統。此外,一般對神不滅論之評語則是:彼等將輪迴本體之神識與死後之靈魂視為同一者,此種混同之論,係因輪迴本體之神識乃源自中國傳統觀念中之「神」。然此種輪迴本體神識之論,實與否定實體存在之佛教無我論相悖。綜上所述,神不滅論亦非基於對佛教之正確理解,乃是國人為使自己容易接受佛教輪迥業報之說,所作之特殊解釋。

南朝梁武帝時,范縝作「神滅論」一文,引起學者間之激烈論戰。其主張形神一體,形為神之質,神為形之用;形若滅亡,神亦隨之滅亡。此一說法非但否定輪迴業報之論,亦且否定精靈鬼神之存在,乃一典型之反佛論者,遂使當時篤信佛教之人士紛紛著書批駁。如范縝之外弟蕭琛(476~513)作「難神滅論」,曹思文作「難范中書神滅義」,沈約作「神不滅義」、「難范縝神滅義」,梁武帝作「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義記」、「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滅論」等。因梁武帝虔心信佛,致令當時之佛教勢力興盛異常,故對范縝之神滅論反應極為激烈。又當時之佛教信仰難免受魏晉玄談風氣之影響,而流於浮華迷信,范縝作神滅論,或即立意鍼砭時風,警醒世人崇尚自然、破除迷信因果。〔弘明集卷一至卷五、卷八至卷十、廣弘明集卷二十二、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湯用彤)〕(參閱「三教論衡」612) p4257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