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相國寺

(一)位於河南省開封城內。初稱建國寺。係北齊天保六年(555)所創建。未久即告荒廢。後有慧雲者,至當地之福慧寺,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購得寺北之新安典午鄭景之宅,擬建院宇,安置丈八之彌勒像,偶掘地得碑,知係建國寺故址,乃改福慧寺為建國寺。睿宗延和元年(712),敕令拆毀不具名分之寺院,將銅鐵佛像收入附近寺中。慧雲嘆而禮拜彌勒像,祈求垂現奇瑞,像忽放金色之光,滿城信眾聞之,爭相瞻禮,採訪使王志愔等錄其祥瑞上奏,睿宗特頒賜「相國寺」額,相國寺遂正式定名。開元十四年(726),玄宗敕令車政道往于闐國摹寫天王圖像,歸而畫於本寺之壁。另有智儼所畫之三乘入道圖,位於西庫北壁,時人皆稱奇絕。又寺內之東塔,塔中安置有文殊、維摩之像,係吳道子所塑。寺門一時甚盛。大順二年(891)失火,七寶佛殿等五百餘間盡成灰燼,旋又恢復舊觀。後晉天福二年(937),五臺山繼顒來講華嚴經,四眾鐫刻華嚴經一部於講殿之三面石壁。其後,有貞誨、遵誨(繼顒之弟子)、貞峻、歸嶼、澄楚等高僧皆先後駐錫,傳布戒律,講說經義。

本寺備受歷朝君王所厚崇,宋太祖、太宗皆曾臨幸。太宗且以烈火煆試佛牙舍利,見其光彩益顯,乃作舍利讚,後改寺名為大相國寺。真宗、英宗亦作佛牙讚,並為之立碑。其後,金章宗、元世祖、明太祖均相繼重修。明洪武初年,置僧綱司。憲宗時,改稱崇法寺。後數經增建,至清順治十六年(1659),賈復重修,復稱相國寺。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巡撫阿思哈奏請重建,以迄於今。然光緒末年,慈禧太后行新政,令各地建勸業場、遊樂園以革民俗。當地吏紳乃以寺之東西院充之,集各業雜販、屠沽、百戲於其中。遂使本寺成為萬商雲集之市場,與南京夫子廟、西安開元寺相類,已乏宗教之莊嚴氣氛。本寺殿堂連瓦,建築甚多,而以山門、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堂、戒堂、藏經閣等諸堂之規模為大。〔禪林僧寶傳卷十四、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二十九、五燈會元卷十六、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第一○七、職方典第三七九、大清一統志卷一五○、支那佛教史蹟評解卷五〕

(二)山號萬年山,為日本臨濟宗相國寺派大本山。位於京都市內。日本弘和二年(永德二年,1382)為足利義滿所創建,夢窓疎石開山。自創寺之始,即為京都五山之一,極具盛觀。於應永元年(1394)燒燬。重建之大伽藍又為應仁之亂之中心地帶,遂致全毀。其法堂(亦即本堂)為唐式建築,左右有走廊,形式珍異。開山堂前有禪宗式之枯山水庭園。寺內所藏寺寶甚多。 p3906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