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犢子部

梵名 Vātsī-putrīyāh,巴利名 Vajji-puttaka。為小乘二十部之一。音譯跋私弗底梨與部、跋私弗多羅部、婆蹉妒路部、婆蹉富羅部、婆麤富羅部、婆蹉富多羅部、跋私弗部、婆蹉部。又稱跋次子部、跋私弗多羅可住子部、可住子弟子部、婆雌子部。

有關此部之分派,諸說不同。依異部宗輪論載,此部係於佛陀入滅後三百年,自說一切有部所分出者;舍利弗問經及南傳島史等,則謂於上座部分出。又南傳佛教謂其分裂年代在佛陀入滅後二百年中。

其部名與部主,三論玄義舉真諦三藏之說,謂有名為「可住」之古仙人,其後裔有可住子阿羅漢者,今此部為其弟子所倡,故稱可住子弟子部。異部宗輪論述記則別出有關犢子名稱之傳說,以前說為非;謂上古有一仙人,貪欲莫遏,染母牛而生子,自後仙種皆言犢子,為婆羅門之一姓。佛世時有犢子外道,歸佛出家,其後門徒相傳不絕,分部之後,即稱犢子部。又俱舍論光記卷三十亦以此部主為佛世時犢子外道之黨徒。蓋可住子、犢子兩者之譯語相異,係由於梵音不同所致,其長音言「可住」,短音則云「犢」;若據稱友之梵文俱舍論疏、翻譯名義大集等所載此部之梵名,則「可住」之譯語為謬誤,犢子始為正確譯名。另據日本學者赤沼智善研究,此部諸師為十六大國中筏蹉國(梵 Vatsa)之比丘,故此部之梵名作 Vatsī-putriyā(意謂筏蹉之弟子);又此部之巴利名 Vajji-puttaka,或係由 Vatsa 與第二次經典結集時之跋耆(巴 Vajji)混同而成者。

依真諦之說,此部屬於舍利弗之法系,謂舍利弗作阿毘曇論,其弟子羅睺羅大弘其說,可住子復闡述羅睺羅之說。其教義係將一切事物分為過去、未來、現在、無為、不可說等五藏,以為均屬實有,特別主張有補特伽羅(我),稱之為不可說,以此補特伽羅與五蘊不即不離(非即非離蘊),實則承認有生死輪迴之主體。歷來多有破斥補特伽羅實有說者,貶為依附佛法之外道,然後世佛教發達,大乘教義立如來藏者,與此補特伽羅思想不無關係。另據異部宗輪論載,爾後自此部更分出法上、賢冑、正量、密林山四部。其分派之原因乃源於對一偈之解釋產生異義,此偈為(大四九‧一六下):「已解脫更墮,墮由貪復還,獲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文殊師利問經卷下分部品、大毘婆沙論卷二、卷十一、大智度論卷二、卷十、部執異論、十八部論、中論卷二、出三藏記集卷三、成唯識論述記卷一〕(參閱「小乘二十部」928、「印度佛教」2215) p6667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