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清規

指禪宗寺院(叢林)組織規程及寺眾(清眾)日常生活之規則。即禪家僧堂關於大眾行、住、坐、臥等威儀所定之僧制,為叢林眾僧所必須遵守之儀則。清,為清淨大海眾之略稱;規,為規矩準繩之意。又以所立之儀軌能清淨大眾,故稱清規。禪宗自達磨東來後三百年中,禪僧多依住律院或巖穴、樹下,尚未營立禪剎。至唐代洪州百丈山之懷海禪師為使禪僧之說法住持得以合法,始營建禪剎,並參照大小乘經律,制定叢林規矩,撰清規二卷,廣為流行,世稱古規、古清規、百丈清規。此為禪家清規之始。

百丈清規一書包括叢林之一切事務,諸如法堂、僧堂、方丈之設置,並由僧眾之中選擇十賢眾擔任十職,十職分為西序:首座(前堂、後堂)、書記、知藏、知客、知浴;東序:監寺、維那、副寺、典座、直歲。更設置寮元、堂主、化主、莊主、知殿等,一切事皆有專職負責之人。凡大眾之朝參、夕聚、齋粥、普請等皆有規定。學眾聚居僧堂,依受戒年次安排;並設長連床,供坐禪偃息。而住持須為兼具道眼及德行者,居住於方丈之中,時時出法堂,上堂陞座、小參垂示,以御大眾。凡此種種遂成為叢林新例,而與律法不同。世人即稱為百丈清規。此後天下叢林皆依準此規為寺院生活之儀則。然後世亦有以禪林清規係違背佛制之戒律,而加以詆毀者。

百丈清規一書歷經唐末、五代逐漸散佚,今部分見於楊億之禪門規式及百丈規繩頌兩書之中。百丈清規之後,我國陸續撰出之清規有:宋代宗賾作禪苑清規(崇寧清規)十卷、瑞嚴之無量宗壽禪師作日用小清規(入眾日用清規、入眾清規、日用規範)一卷、婺州金華之惟勉禪師作叢林校定清規總要(咸淳清規、校定清規、婺州清規)二卷、元代東林澤山之咸禪師作禪林備用清規(至大清規、澤山清規、東林清規)十卷、中峰明本禪師作幻住庵清規一卷、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輝奉敕重編敕修百丈清規二卷、道齊作禪苑清規總要二卷、繼洪作村寺清規一卷、明代壽昌下第三祖天界之道盛禪師作壽昌清規一卷。其中敕修百丈清規係將崇寧、咸淳、至大三本及幻住清規等加以刪繁補缺,重新詮次,分成九章,釐為二卷。從明迄今皆通行此本,雖其名仍為百丈清規,然內容精神已去古清規益遠。九章中,前四章規定有關祝聖、國忌、祈禱、佛誕節、涅槃節、達摩忌、百丈忌及各寺歷代諸祖忌等儀式。此皆律所未定,古規所缺者。五至九章,則為叢林本身之規章制度。此外,其他宗派亦仿傚清規所制定之規制,如律宗之省悟作律苑事規三卷,天台宗之自慶作教苑清規一卷。明代後,教門之規制混亂,叢林之行法亦隨之廢弛。

在日本,關於清規之撰述,有曹洞宗所依用之道元禪師作永平清規、紹瑾禪師作瑩山清規、即中玄透作永平小清規,臨濟宗所依用之清拙正澂作大鑒清規、東漸易公作叢林拾遺略清規、無著道忠作小叢林清規。至德川時代則有黃檗宗之隱元隆琦作黃檗清規、妙心派之小叢林略清規、曹洞宗面山作僧堂清規等。另有淨土宗慈空之蓮門清規、日蓮宗日燈之草山清規等。

現代叢林中實行清規之主要項目,有:(一)結夏與結冬,叢林極重視之四大節為結夏、解夏、冬至、年朝。結夏,即結夏安居,亦稱結制,期日原為每年陰曆四月或五月之十五日,解夏則於七月或八月之十五日,然自元代以來,各提前一日,講習禮儀,以便期內專心修道;結冬則於十月十五日至次年正月十五日之間,結制安居,專修禪法。即所謂冬參夏講。(二)安單,凡曾受具足戒之比丘,若衣戒牒俱全,遊方各寺,皆可掛單暫住。如掛單已久,知其行履可以共住者,即送入禪堂,稱為安單。(三)大請職,即一寺之人事安排。為叢林冬期重要行事,一般於每年八月十五日舉行。(四)貼單,通常於每年陰曆十月十五日公布一寺職事及常住人員名單。(五)打七,禪眾為剋期取悟,叢林中每年自陰曆十月十五日至次年正月七日舉行禪七,每七天為一期,或打七,或打十七,不定。此為結冬中重要行事。(六)普請,即普遍邀約大眾勞作之謂,又稱出坡。(七)歲計,為叢林歲末會計報告。(八)肅眾,對僧眾違犯清規之處分。(九)榜狀牌示,指叢林行事通知方式,通常有知單,貼榜、書狀、牌示等。(十)鐘鼓法器,為叢林號令之器具〔禪籍志卷上、大宋僧史略卷上傳禪規法條、景德傳燈錄卷六末附禪門規式、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南懷瑾)〕 p4672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