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梵唄梵語 bhāsā。以曲調誦經,讚詠、歌頌佛德。又作聲唄、讚唄、經唄、梵曲、梵放、聲明。略稱梵。唄,全稱唄匿,又作婆師、婆陟,即讚歎、止斷之意。因依梵土(印度)曲譜詠唱,故稱為梵唄。記錄梵唄之書冊,稱為唄策。又清晨唱偈、唸經之聲音,稱為曉梵。密教之梵唄,則特稱密唄。 釋尊雖禁止以婆羅門法之聲調讀誦經文,然因聲唄有醫治身心之疲勞及強化記憶之作用,故允許唱誦。佛陀入滅後,梵唄普遍流行。 佛教東傳,翻譯經文者眾,傳誦聲唄者寡,因梵音多複音,漢語單奇,若用梵音詠漢語則聲繁偈迫,以漢曲詠梵文則韻短詞長。故以漢曲歌詠梵文,或梵腔詠漢語均不易。我國讚唄起源,相傳為曹魏陳思王曹植遊魚山(山東省東阿縣境),聞空中梵天之讚,深有體會,摹其音節,寫為梵唄,撰文制音,遂刪治太子瑞應本起經,作「太子頌」,又著菩薩睒子頌,此乃合漢曲製梵唄之始。吳國之支謙亦依無量壽中本起經製「讚菩薩連句梵唄」三闋,今皆亡軼。其後吳之康僧會依般泥洹經卷上,造「敬謁法王來,乃至名顯若雪山」一闋,世稱「泥洹唄」。其後,以印度之聲律讀誦漢譯之經文,始廣為流行。梁高僧傳卷十三列有經師一編,專述轉讀及梵唄,並列有帛法橋以下十一名最擅於讚唄者。東晉以後,梵唄更盛行於南地,南齊竟陵王蕭子良推行梵唄最熱心,相關著述甚多。有關當時梵唄之種類,詳載於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中。至唐代,梵唄漸盛於民間,遂立梵唄為譯經道場九種職位之一。 梵唄主要用於三方面:(一)講經儀式,一般行於講經前後。(二)六時行道,即後世之朝暮課誦。(三)道場懺法,旨在化導俗眾,其儀式尤重歌詠讚歎。梵唄流傳以後,音調因地域而有參差,主要為南北之分。梵音所以有南北二體,係由於授受淵源不同,亦各有特長。唐代以前流行之梵唄有:(一)如來唄,又作如來梵、行香梵(行香讚佛時所唱),即出自勝鬘經之二偈(大一二‧二一七上):「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二)云何唄,又稱云何梵,即出自南本涅槃經卷三之二偈(大一二‧六一九中):「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三)處世唄,又稱處世梵,即出自超日明經卷上之偈(大一五‧五三二上):「處世間如虛空,若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超於彼,稽首禮無上聖。」(四)菩薩本行經讚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又梵唄普通分初唄、中唄、後唄三節。如來唄前一偈「如來妙色身」偈文,唱於一般法事之初,稱為初唄。若講經法會,則以云何唄第二偈「云何於此經」偈文為初唄,又稱「開經梵」。如來唄後偈「如來色無盡」偈文及「天上天下無如佛」讚佛偈,係法事中間所唱,稱為中唄。處世唄用於法事後,稱為後唄。此等梵唄之偈文,稱為梵音偈。云何唄及處世唄至元時猶見流行,但近世講經,已改唱鐘聲偈、回向偈代替云何唄、處世唄。 一般認為學習讚唄有如下功德:能知佛德深遠、體制文之次第、令舌根清淨、得胸藏開通、處眾不惶、長命無病。故名山大剎於結夏安居時,以習唱讚頌為日課,稱為學唱念。佛寺讚唄一科稱為唱念。唱念內容除「水陸道場儀軌」、「瑜伽焰口」等屬於應赴佛事外,古德讚頌多於課誦、祝延等舉唱,有六句讚及八句讚等。(一)六句讚,「香讚」即為六句讚,有數種,主要代表作品為「爐香讚」;北方另有一種讚譜稱為「迓古令」,讚詞共十條,又稱「十供養讚」。此等皆於法事開始時所唱者,以啟請諸佛。(二)八句讚,係由八句讚詞構成,多於誦經之後,法事中間唱之,又稱大讚。如三寶讚、彌陀佛讚、藥師佛讚。唱念方法之記譜法,只用點板,以鐺鉿等敲唱。其音量大小、音階高低及旋律過門等,均依口授。 梵唄傳入日本,始於奈良時代,為四法要之一,平安朝時,真言宗系之聲明,與天台宗系之聲明,二系統並行。前者有進流;後者則有大原流。〔北本涅槃經卷三壽命品、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九、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四、宋高僧傳卷三、卷二十五、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唄贊篇、敕修百丈清規卷五、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釋氏要覽卷上,開元釋教錄卷六勒那摩提傳、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 p46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