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旛梵語 patākā,音譯波哆迦,或梵語 ketu,音譯計都。又作幡。為旌旗之總稱。與「幢」俱為供養佛菩薩等之莊嚴物。昔時於印度,旛即具有各種色彩,而在我國隋代,旛之使用已十分盛行。其形狀係以三角形之旛頭,連接長形之旛身,旛頭下部及旛身之左右垂飾旛手,旛身之下部則垂飾旛足。此外,造旛具有降魔、延壽、離苦難等各種福德,此於撰集百緣經卷七、灌頂經卷十一等均有記載。 旛之種類極多,如依作用分,有灌頂旛,密教以旛觸頂,謂能先受輪王之灌頂,終受佛位之灌頂;續命神旛,又作壽命旛,乃延壽祈命之神旛;薦亡旛,又作命過旛,即能令亡者於中陰身獲福德而往生;信旛,信號之旛;庭旛,請雨法等庭儀中所用。又依其造像分,有五種旗旛,即獅子旛、莫羯羅旛、龍旛、揭路荼旛、牛王旛。依顏色分,則有青、黃、赤、白、黑等五色旛。依質料分,乃有平絹製成之平旛、絲線製成之絲旛,其他如金屬、玉石等製成之銅旛、玉旛等。另有依大小、使用場所、圖樣之不同而分者。〔佛般泥洹經卷上、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五、祖庭事苑卷三〕(參閱「幡」5981) p6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