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懺法

指依諸經之說而懺悔罪過之儀則。又作懺儀。依準此類儀則而修之,稱為修懺。蓋懺悔原是將自己生活上所犯之過失,於一特定日在僧團眾僧前告白,表懺悔之意。後漸包含人類精神整體之六根懺悔,與身、口、意之三業懺悔兩類。

懺法之類別,據道宣之四分律羯磨疏卷一,有制教懺與化教懺二種。制教懺又分為眾法懺、對首懺、心念懺等三種。另據智顗之摩訶止觀卷二上、金光明文句卷三載,懺悔分為事懺與理懺兩種;又作法懺悔、取相懺悔、無生懺悔等三種,稱為三種懺法,前二者屬於事懺,後者屬於理懺。此外,於佛前舉行懺悔儀式前,須先行禮讚,稱為禮懺儀;懺悔後再行發願迴向,稱為懺願儀,至此即完成懺悔儀式。

我國佛教中之懺法,起源於晉代,漸盛於南北朝。自南朝梁代以來,採用大乘經典中懺悔與禮讚內容而成之懺法,以種種形式流行,從而產生許多禮讚文及懺悔文。據廣弘明集卷二十八悔罪篇之記載,計有梁簡文帝之涅槃懺啟、六根懺文、悔高慢文,沈約之懺悔文,梁武帝之慈悲道場懺(俗稱梁皇寶懺)、金剛般若懺文、摩訶般若懺文、陳江總文之群臣請陳武帝懺文、陳宣帝之勝天王般若懺文、陳文帝之妙法蓮華經懺文、金光明懺文、大通方廣懺文、虛空藏菩薩懺文、方等陀羅尼齋懺文、藥師齋懺文、沙羅齋懺文、無礙舍身會懺文等。

諸懺法所依據之經典,有涅槃經、般若經、法華經、金光明經等之不同,所供奉之本尊亦隨之而異。其後復有根據圓覺經、藥師經、地藏經等而修之懺儀,又有咒術色彩濃厚之水懺法,及與星宿有關之熾盛光法。此外,雜有道教思想之占察懺法、塔懺法等亦漸興盛。

隋、唐之間,佛教宗派漸起,各派依所宗經典撰成種種懺悔行法,如天台宗大師智顗撰法華三昧懺儀、請觀世音懺法、金光明懺法、方等懺法、方等三昧行法;三階教有信行撰七階佛名;淨土宗有善導撰淨土法事贊、法照撰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華嚴宗有宗密撰圓覺經道場修證儀、一行撰華嚴懺法;密宗有不空譯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此外,知玄抄錄宗密之圓覺經道場修證儀,述作慈悲水懺法,至今猶流行;智昇更集成「集諸經禮懺儀」,為各種懺法儀則最早之綜合刊本。

宋代為懺法之全盛時代,當時天台巨匠四明知禮、慈雲遵式、東湖志磐等,皆繼承智顗之遺法,認為禮懺乃修習止觀之重要行法,故專務懺儀。其中,知禮嘗修法華懺法、光明懺法、彌陀懺法、請觀音懺法、大悲懺法等數十遍不等,著有金光明最勝懺儀、大悲懺儀、修懺要旨;遵式又稱慈雲懺主,撰有金光明懺法補助儀;志磐撰水陸道場儀軌,盛行於世。又元照撰有蘭盆獻供儀,亦為懺法之一。

金代之王子成彙集淨土因緣,編成禮念彌陀道場懺法,略稱彌陀懺法,重刊於元代至順三年(1332),遂廣行於世。明太祖屢建法會於南京蔣山,超度元代末年死於戰亂之亡靈。其後懺法廣為流行,舉行懺法儀式遂成為僧侶重要行事之一。至明代末年,雲棲袾宏廣作懺法,重訂水陸道場儀軌,修訂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並撰施食補注(即近代流行之「水陸」與「焰口」)。影響所及,又有許多懺法出現,如受登撰準提三昧行法、藥師三昧行法,智旭撰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贊禮地藏菩薩懺願儀(即地藏懺法),禪修撰依楞嚴究竟事懺(略稱楞嚴懺法),如惺撰得遇龍華修證儀(略稱龍華懺儀)。至清代,夏道人編集準提焚修悉地懺悔玄文(略稱準提懺法),又有撰者不詳之消災延壽藥師懺法、慈悲地藏菩薩懺法,及繼僧撰舍利懺法,弘贊編集供諸天科儀,建基所輯錄之金剛經科儀寶卷,智證輯錄之水懺法隨聞錄,西宗集注之水懺法科注等。

近世通行之懺法有梁皇寶懺、水懺、大悲懺、藥師懺、淨土懺、地藏懺等。茲略述之:(一)梁皇寶懺,後世於滅罪、消災、濟度亡靈時,常延僧虔修此懺,為我國流傳最久之懺法。(二)水懺,又稱慈悲三昧水懺,唐代悟達國師知玄以三昧水洗瘡而濯除累世冤業,為此懺法之典故。知玄依宗密所撰圓覺經道場修證儀,輯成慈悲水懺法,令眾生依此懺法至誠懺罪,以消釋宿世冤業。(三)大悲懺,又稱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係根據大悲咒而作之懺法,為現今一般流行最廣之懺法。(四)藥師懺,又稱藥師三昧行法,為根據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而作之懺法;凡消災延壽之法事,多禮拜此懺。(五)淨土懺,又稱往生淨土懺願儀,係採用大無量壽經及稱讚淨土經等諸大乘經典而立之懺法,此懺法隨淨土信仰之流行而廣行於民間。(六)地藏懺,又稱慈悲地藏懺法,為較晚出之懺法;凡報親恩或祈父母冥福之法事,多禮拜此懺。此外,另有金剛懺、八十八佛洪名寶懺、千佛洪名寶懺等,亦為一般常行之懺法。

在日本,古時所行之懺法稱為悔過,有藥師悔過、吉祥悔過、阿彌陀悔過等多種。平安朝後,盛行法華懺法、阿彌陀懺法、佛名懺法、舍利懺法等,其中以法華懺法最為普遍。〔釋氏通鑑卷五、佛祖統紀卷八、卷十、卷二十五、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七、續高僧傳卷十一、卷十七、弘贊法華傳卷三、卷六、卷七、釋氏稽古略卷二〕(參閱「懺悔」6772) p6770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