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慧超

(一)(475~526)南北朝梁代僧。太原(山西)人,俗姓王。永嘉之亂,寓居襄陽,幼即容止安詳,進退合度。七歲依檀溪寺慧景出家,次年,從僧崇禪師習定業,十二歲又從他僧學三玄。後隨智秀聽經論,復隨之入京邑,住於靈根寺。並從法常受具足戒,誦戒不盈二日,聽律未滿兩遍,即能識文知義,了達其纖密之旨。智秀示寂後,復依智藏問學,由是名震京邑。武帝敕任為「壽光殿學士」,又敕令與僧伽婆羅共譯阿育王經。後屢應請出京弘化,學者稱詠不絕。普通七年入寂,世壽五十二。〔續高僧傳卷六、釋氏要覽卷下〕

(二)(?~526)南北朝梁代僧。趙郡陽平(山東)人,俗姓廉。初生之夕,神光照室,幼而簡靜寡欲。八歲出家,從臨淄建安寺慧通問學,後廣聽諸方之講席,博通內外群經,盡其深義。未久,遊化江南,住於南[氵*閒]寺,參訪眾師,賅通涅槃、無量壽等經。師內修戒德,外導群倫,所化之處常顯靈異。此外,師又擅長草隸、占卜、星相等諸術。梁初,授僧正之職,天監(502~519)年中,武帝從之受戒法。普通七年五月示寂,世壽不詳。〔續高僧傳卷六〕

(三)(546~622)隋末唐初僧。丹陽建康(江蘇江寧)人,俗姓沈。初以誦法華為務,後從慧思禪師學天台三觀一乘之法,與智者、命公等同修慧業,久之,再入嵩山潛修。後為隋太子楊勇禮重,遂居定水寺,又移住悟真、禪定等剎,其後力辭還山。唐朝興後,更名重當時。武德五年示寂,世壽七十七。弟子遵其遺囑,露骸一月而顏色不變,帝遣人往視,師之遺體仍端拱如生。〔續高僧傳卷二十九〕

(四)唐代新羅僧。年二十來唐。開元七年(719),金剛智等來中土,慧超乃就近師事之。後航南海,遊印度,遍探聖蹤,開元十五年始歸安西。二十一年(733)正式入金剛智之室,從學八年,開元二十八年,金剛智於長安薦福寺譯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時,師任「筆受」之職。

大曆八年(773),隨不空再次受法,翌年二月上「賀玉女潭祈雨表」,六月被選為持誦僧七人之一。建中元年(780),攜其所譯經典至五臺山乾元菩提寺,並作一切如來大教王經瑜伽祕密金剛三摩地三密聖教法門,述其祕義。在唐五十四年,後不知所終。著有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三卷,然該書久已散佚,至近代始於敦煌石窟發現其節錄本。〔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五、慧琳音義卷一○○、大日本佛教全書卷一一三遊方傳叢書〕 p6046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