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巴利語

巴利語 pāli-bhāsā。為南方佛教聖典及其注疏之用語。屬印歐語系,係印度中期亞利安語中,初期地方語(梵 Prākrit)之一。巴利,為 pāli 或 pāli, pali之音譯,又作巴梨、波利,意為線、規範,轉用為聖典之意。巴利文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中,相對於注釋(巴 atthakathā),稱根本聖典為 Pāli。近代始將錫蘭等地之三藏及注釋書所使用之語言,稱為巴利語。字母總數凡四十(一說三十九),母音有八(a,ā,i,ī,u,ū,e,o),父音三十二(k,kh,g,gh,v,c,ch,j,jh,ñ,t,th,d,dh,n,t,th,d,dh,n,p,ph,b,bh,m,y,r,l,v,s,h,l,一說三十一),另有一空點(j)。其音聲與文法較梵語為簡,書體亦不定,係以南方各國之書體書寫;由於有巴利三藏,遂使原始佛教聖典得以流傳。

巴利語之主要部分約成於紀元前三世紀頃。其發生地有摩揭陀(梵 Magadha)與鄔闍衍那(梵 Ujjayanī)等說,眾說紛紜,或係佛教教團在釋尊入滅前後,向西逐漸傳播時所用之聖典語言。德國學者蓋格爾(W. Geiger)主張巴利語之發展階段有四,即諸經中偈頌之語言、經典中散文之語言、藏外典籍之新散文之語言、新詩之語言等。西元一八三三年,梧龐(E. Upham)等英譯以錫蘭土語書寫之大統史(巴 Mahāvajsa),並刊行其著作「錫蘭神聖的及歷史的作品」(The sacred and historical works of Ceylon),開巴利語研究之風氣。一八五五年,豪斯貝爾(V. Fausböll)校訂出版法句經(巴 Dhammapada),為巴利聖典刊行之先驅。其後,歐洲、錫蘭、日本等國學者,從事原典校訂及翻譯工作者亦多。文法書有庫羅(B. Clough)之巴利文法摘要(Compendious Pali Grammar, 1824)、穆勒(Fr. Myller)之促進肯特洲之巴利語(Beitriäge zur Kentnis der Pāli-Sprache, 1867~1868)、立花俊道之巴利語文典、水野弘元之巴利語文法、長井真琴之獨習巴利語文法等。字典有基魯達司(R.C. Childers)之巴利語字典(Dictionary of the Pāli Language, 1875)、大衛斯(Rhys Davids)及史代德(W. Stede)之巴利英文辭典(Pāli-English Dictionary,1921~1925)、水野弘元之巴利語辭典等。〔歐米の佛教、根本佛典の研究〕 p1385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