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居士佛教

指佛教之在家信眾,於世俗生活中所從事之信仰活動。於印度,自佛陀住世以來,佛教徒中,除比丘、比丘尼之出家教團外,並有優婆塞(男)與優婆夷(女)之在家信徒。依據巴利文如是語經一○七所說,出家眾由在家眾供給衣、食、住等資具,在家眾則依出家眾接受教法與梵行,兩者互相支持,共同修行正法。

由於出家、在家之生活型態不同,行為之限制亦隨之有異,即出家眾有二五○戒或五○○戒等,在家眾有五戒、八關齋戒等。初時在家居士以其居處附近之出家教團為中心,從事宗教活動,惜當時有關組織之狀況今已不詳,然依其演變可推知,教權由出家教團掌握。大乘佛教勃興的原因之一,即在家居士意欲起而排拒出家教團,乃著書立說,開創新局勢。

在諸經典之中,以在家居士為主腦人物者,如維摩詰經中之維摩居士,勝鬘經中之勝鬘夫人,皆以居士為主而宣說佛法。此外,如華嚴經中在家之善財童子,以婆羅門、船師、香商等為善知識而受其教示,聽聞此經之大迦葉、舍利弗等大弟子則如聾若啞,其他諸大乘經中,亦強調在家菩薩之存在。於造像時,比丘皆為出家形像,菩薩則多為在家形像,此乃積極顯現在家眾之信仰意識。

然在錫蘭、緬甸、泰國等地,出家教團之教權頗高;另如西藏之喇嘛教團,迄今仍由僧團之代表人物掌握政權,在家信眾不得參與。

我國之情況異於他處。初期譯經之重要人物,如後漢之安玄、三國之吳支謙、西晉之聶承遠等皆為居士。後秦之鳩摩羅什,晚年受君主逼迫,遂行在家生活。其後,劉宋之謝靈運、蕭齊之蕭子良、梁之武帝、唐代之王維及白居易、吳越之忠懿王等為王侯、貴族、文人等之代表人物,於建齋、造寺或教學、文學等方面皆頗有貢獻。

有關居士教團方面,以東晉廬山慧遠所創立之僧俗同修團體「白蓮社」最為重要,計有劉遺民、周續之、宗炳等一百二十三人建齋立誓,發願往生西方。此類念佛結社至唐代依然十分普遍,如會稽之九品往生社;而以宋代最盛行,社名尚流傳於今者有二十餘社。其中,靈照之淨業社擁有僧俗兩萬人,若觀之結社則擁有十萬人,領導者近半數為居士。又宋代之朱熹、陸九淵等儒者,亦博通佛學,另如道教之全真教教祖王極其推崇禪學,佛教僧侶亦起而呼應,故漸產生儒釋道三教合一之思想與風習。

至明朝,居士對於佛教教學之研究大有進展,如注釋佛典、編集禪宗語錄等。更有以心泰之佛法金湯編一書為始,陸續完成居士分燈錄、居士傳等多種在家教徒之傳記。清末以降,佛教步入衰頹之勢。後以彭紹升、楊文會等居士刊行佛典、開辦佛學院、設立居士林等,方得延續居士佛教之命脈。

日本之佛教以聖德太子為其發展端緒,其後皇室、貴族大力推動佛教建築、美術、文學、行事等,特別值得注意者,即以半僧半俗之身分活躍於其間;如古代山岳教先驅之修驗道開祖,亦為優婆塞。平安朝中期以後,所撰諸種往生傳及法華驗記中,即收錄「教信沙彌」(信奉佛教卻不滿既有之教團,遂自稱沙彌而畢生過在家生活者),或類此而稱為「聖」、「持經者」的一群修行者之傳記。

在鎌倉時代之新佛教中,真宗、時宗、日蓮宗等所呈現之強烈半僧半俗色彩,推測係受到上記之教信沙彌等的影響。至於禪宗,初時尚保持嚴格之出家生活,其後漸耽溺於文學,臨濟宗山城天龍寺之開山祖夢窓疎石(1275~1351)譏評彼等為剃頭俗人。近代,一般人之佛教信仰活動中,作為社交組織的各「講」,如「法華八講」等,極為發達。明治維新後,以新興教學等為目的之居士佛教運動,日益盛行。 p3188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