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娛樂(一)印度:佛世以來,比丘教團須遵守離歌舞觀聽戒,禁止聽、看音樂、歌、演劇等。亦即教團禁止一切娛樂,僅准許配有教導文句之節拍與歌誦。直至紀元前後,大乘佛教興起,於佛塔禮拜供養中,始採用音樂、合唱、演劇等方式。大乘佛教之詩人馬鳴(梵 Aśvaghosa)即長於詩與音樂,曾作名劇賴吒和羅(梵 Rāstrapāla),據云上演後,有五百王子出家。 (二)中國:唐代時,寺院既為民眾文化中心地,亦是民眾娛樂場。錢希白所撰南部新書中即謂,長安戲場多集中於慈恩寺,少部分於青龍寺,其次有薦福寺、永壽寺。此等大寺院除為戲場集中之處,並形成市集而為市民娛樂之中心。又寺院每建於名勝之地,擁有名園之寺,常成為遊覽者雲集之處。例如慈恩寺、興唐寺、興善寺等,以栽培牡丹花而馳名遠近。宋時各寺院之年中行事,必形成盛大之市集,而為市民集娛樂之所,其時,常有以談故事(例如說書)之方式演說佛法於其中,以教化娛樂民眾。 (三)日本:天平勝寶四年(752)日本東大寺舉行大佛開眼供養時,曾上演印度傳來之假面劇(伎樂)。其他各寺亦常上演高麗樂、渤海樂以娛樂民眾。空也上人所創始之念佛踊,後來演變成一遍上人之踊念佛,且因而普遍流行全國。此類宗教性質之念踊,於後世更產生六齋念佛、燈籠踊、泡齋念佛、葛西念佛、鹿島踊等形式,其中部分且保留至今。此外,念佛踊大成於由出雲阿國所創之歌舞伎,為江戶時代民眾重要娛樂之一。始自室町時代,而盛於江戶時代之武家式樂極受重視,且形成當時市民之重要音樂。其詞章大多取材自佛教,曲調亦以佛教梵唄、聲明之節拍為基礎。江戶時代民間流行之盆踊、佛法雙六等娛樂,均以佛教教法內容為其基礎。 p4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