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如來藏經全一卷。漢譯本有二:一為大方等如來藏經,東晉佛陀跋陀羅(梵 Buddhabhadra,覺賢 359~429)譯於元熙二年(420)。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一為大方廣如來藏經,唐代不空(梵 Amoghavajra,不空金剛 705~774)譯於天寶五年至大曆六年間(746~771)。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此二譯本大同小異,惟不空所譯之經內容較豐富詳細。此外現存尚有西藏譯本。 本經計有四次漢譯,然現存僅有第三、第四譯。初譯係西晉法炬所譯,故可知如來藏經於西元三世紀頃即已傳入中國。本經因係闡釋如來藏(梵 tathāgata-garbha),故稱「如來藏經」。本經係闡明如來藏之實存,眾生即使在諸種煩惱之中,如來藏亦不會被染污,並以九種譬喻說明如來藏之自性清淨,譬喻之說明佔本經之大部分。 本經之形式,均為長行(即散文)之後即有偈頌,乃重頌之形式。其內容僅強調如來藏之內涵,至於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之關係,並未說明。從其內容形式或漢譯年代推定,本經係闡釋如來藏之諸經論中的最早作品。本經所主張「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之經旨,由涅槃經繼承之,而成「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此外,有關如來藏之九種譬喻,後為究竟一乘寶性論及佛性論所繼承,而以九種譬喻代表九種煩惱。 p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