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多羅(一)為梵語 tāla 之音譯。指多羅樹。又作岸樹、高竦樹。盛產於印度、緬甸、錫蘭、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樹高約二十二公尺,為棕櫚科之熱帶喬木。其葉長廣,平滑堅實,自古即用於書寫經文,稱為貝多羅葉;果熟則赤,狀如石榴,可食。又此樹幹若中斷,則不再生芽,故於諸經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羅夷之重罪。〔法華經卷五分別功德品、集異門足論卷四、大唐西域記卷十一、玄應音義卷二、卷二十四、慧苑音義卷上〕(參閱「貝多羅葉」3009) (二)梵名 Tārā。意譯作眼、眼瞳、妙目精、極度。指多羅菩薩。此菩薩因從觀世音菩薩眼中之光明而出,故得此名。(參閱「多羅菩薩」2334) (三)為梵語 patra(音譯作鉢多羅)之略稱。與「鉢」同義。指鉢盂。多以銀、白銅等鑄造之,呈扁平狀。於釋尊聖誕日(浴佛節)時,即將佛像安置於多羅之中央,以香湯灌浴之。 p2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