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四姓梵語 catvāro varnāh,巴利語 cattāro vannā。又作西域四姓、四種姓、四姓種、四品人。指古代印度四種社會階級:(一)婆羅門(梵 brāhmana),譯作淨行、承習。又作梵志、梵種、梵志種、婆羅門種。乃指婆羅門教僧侶及學者之司祭階級,為四姓中之最上位。學習並傳授吠陀經典,掌理祈禱、祭祀,為神與人間之媒介。(二)剎帝利(梵 ksatriya),譯作田主。又作剎利麗、剎利種。乃王族及士族之階級,故又稱王種。掌管政治及軍事,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於佛典中,則多以其為第一位。(三)吠舍(梵 vaiśya),譯作居士、商賈、田家。又作毘舍、鞞舍、工師種、居士種。乃從事農、工、商等平民階級,為四姓中之第三位。(四)首陀羅(梵 śūdra),譯作農。又作輸陀羅、戍達羅、戍陀羅、首陀、惡種、殺生種。乃指最下位之奴隸階級,終身以侍奉前述三種姓為其本務。又前三種姓有念誦吠陀及祭祀之權,死後得再投生於世,稱為再生族。反之,首陀羅既無權誦經、祭祀,亦不得投生轉世,故稱一生族。 經論中載有四姓出自梵天之諸種傳說,如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四、摩登伽經卷上、翻譯名義集卷一等載,此四種人妄計從梵天而生,故又稱梵生四姓,即:婆羅門自計從梵天之口生,剎帝利自計從肩生,吠舍從臍生,首陀羅則從足生。 就四姓之起源而論,可溯至梨俱吠陀時代,由雅利安人(Aryans)入侵印度後,造成征服者與原居民間的尊卑之分,由此逐漸演變成職業之分化、世襲等現象,而此制度之確立,或延至梵書時代,以該時代始形成婆羅門至上主義。 釋尊即生於四姓中之剎帝利族,然釋尊卻否定種姓階級制度,認為四姓若歸依佛教,則皆為釋種,無有差別,如四河入海,悉成鹹味,此思想在印度宗教史上具有重大之意義。 此外,據中阿含卷三十九婆羅婆堂經載,剎利、梵志、鞞舍等三種姓之人出家為沙門,以勤修梵行,而成為三姓外之第四沙門種。又據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卷下載,於剎帝利境界、婆羅門境界、毘舍境界、首陀境界、沙門境界等五類境界中,以沙門為最尊最上。係於四姓以外,另立沙門種姓。〔雜阿含經卷二十、長阿含卷六小緣經、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三、大樓炭經卷六、起世經卷十、雜阿毘曇心論卷三、成實論卷七、大唐西域記卷二、釋氏要覽卷上〕(參閱「雅利安人」5322、「種姓制度」5867) p1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