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四分律

梵名 Dharmagupta-vinaya。凡六十卷。姚秦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於長安(410~412)。原為印度上座部系統法藏部所傳之戒律。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二冊。又稱曇無德律、四分律藏。全書之內容分為四部分:(一)初分,包括比丘二五○條戒律條目,共二十卷。(二)二分,包括比丘尼三四八條戒律條目及受戒、說戒、安居、自恣(上)等四犍度,共十五卷。(三)三分,包括自恣(下)、皮革、衣、藥、迦絺那衣、拘睒彌、瞻波、呵責、人、覆藏、遮、破僧、滅諍、比丘尼、法等十五犍度,共十四卷。(四)四分,包括房舍犍度、雜犍度及五百集法、七百集法、調部毘尼、毘尼增一,共十一卷。以上之分類係根據高麗藏而來,若據宋、元、明三本,則略有出入。又上述四分之別,並非依義而判立段章之名,而係佛陀入滅後百年頃,法正尊者採用上座部律藏中之契同己見者,採集成文,隨說所止,四度結集,分之為四夾,故稱四分律。法正尊者又稱法護,梵名 Dharmagupta,音譯曇無德,為法藏部之祖。

然有關本書之部屬,古來有二說:(一)謂四分律乃大眾部所說律藏之一,(二)謂四分律乃上座部所傳。又關於本書之譯者,一般皆以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然據宋高僧傳卷十四曇一傳之記載,則謂本書為佛陀耶舍與鳩摩羅什所共譯。此外,本書歷來所流傳之卷數,除六十卷本外,另有四十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七十卷等數種之多。佛陀耶舍譯出本書後,未久即返罽賓,其時習律者大多研習十誦律,直至北魏文帝之時,居於五臺山之北之法聰律師開始講述四分律,其門人道覆撰四分律疏六卷。其後,慧光、智首繼出提倡四分律,智首之門人道宣則為南山律宗之祖,乃四分律之集大成者。除南山宗外,另有法礪之相部宗、懷素之東塔宗,於唐代之時,並稱四分律之三宗。

本書不僅為唐代律宗所依據之根本典籍,亦為我國所譯各種律本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之佛教戒律,凡言律者莫不指此而言,其普及可見。歷來,本律之注疏書極多,現存中較重要者有:東塔宗之四分律開宗記十卷(懷素)、相部宗之四分律疏十卷(法礪)、南山宗則有道宣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十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卷。此外另有道世之毘尼討要二卷。至宋代,有元照之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十六卷、允堪之四分律隨機羯磨疏正源記八卷等著作。

又於唐代之時,有所謂「四分律三大疏」流傳甚廣,即慧光之略疏四卷、法礪之中疏十卷、智首之廣疏二十卷。至集大成之道宣,則撰述甚多,其中以「五大疏」為南山律宗之要典,即上記之行事鈔外,另加上四分律戒疏八卷、四分律業疏八卷、拾毘尼義鈔四卷、比丘尼鈔三卷。

又於本書之中,相當於戒條部分者,另有別譯單行本行世,如佛陀耶舍所譯之四分僧戒本一卷、道宣新刪定之四分僧戒本一卷、懷素之四分律比丘戒本一卷及四分律比丘尼戒本一卷、明代弘贊所輯之式叉摩那尼戒本等均屬之。而書中之羯磨部分,亦有別譯單行本,如康僧鎧譯之曇無德律部羯磨一卷及雜羯磨一卷、道宣所集之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二卷、懷素所集之僧羯磨三卷、劉宋求那跋摩所譯之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懷素所集之尼羯磨三卷等。〔出三藏記集卷三、歷代三寶紀卷八、開元釋教錄卷十二、卷十三、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 p1665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