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六家七宗東晉時代之般若學派別。自漢末迄劉宋時代,般若經流行,東漢支婁迦讖傳譯道行般若經(為印度般若學說傳入中國之始),朱士行講經,道安亦著手研究般若。當時為理解般若思想,一方面依據老莊玄學之義,理解及論釋般若經義,產生「格義佛教」,對般若空之思想產生種種分歧;再方面則出現對空之思想之真正理解,此等派別總括稱為六家七宗。據劉宋莊嚴寺曇濟之六家七宗論(原書佚,今據唐代元康「肇論疏」所引)、隋代吉藏之中論疏等所載,一般主張六家及其代表為:(一)本無宗,包括道安、僧叡、慧遠等之說。(二)即色宗,關內之「即色義」與支道林之即色遊玄論。(三)識含宗,為于法蘭之弟子于法開之說。(四)幻化宗,為竺法汰之弟子道壹之主張。(五)心無宗,包括竺法溫、道恆、支愍度等之說。(六)緣會宗,有于道邃之緣會二諦論。(七)本無異宗,為本無宗之支派,有竺法琛、竺法汰之說。七宗之中,就基本觀點而言,一般以本無宗、即色宗、心無宗三家為當時般若學說主流之所在。〔中觀論疏卷二末、世說新語假譎篇、支愍度學說考(陳寅恪)、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卷上(湯用彤)、佛教學の諸問題(宇井伯壽)〕 p1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