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光背

又作後光、光焰、光。指佛、菩薩像背後之光相,象徵佛、菩薩之智慧。光背可分為頭光與舉身光二種:(一)頭光,本指發自眉間之白毫光,故又稱眉間光。東方繪畫之象徵畫法,每於側面圖中畫一圓形光圈。基督教之寫實雕刻,則以一圓形薄板,置於頭部後面。在印度,為表現佛像線條之美,則立一圓形細輪之頭光,而於圓輪周圍,附有定形上昇之寶珠光、火焰,及以纖細之線條表現之放射光(稱為線光、筋光)與傘後光(如傘形之線光)。佛教中之守護神則大都以輪寶與火焰為光背。(二)舉身光,又作身光。即佛像全身之光相。其種類繁多,或為頭光與身光上下重疊之大小兩重光,或為舟形、蓮瓣形等光。此外,火焰樣式分為水紋、唐草、千體佛等,火焰上常有天人、迦陵頻伽、梵字等莊嚴形式。不動明王之火焰光係屬於迦樓羅(金翅鳥)狀,其上並畫有儀軌。

要之,光背乃繪畫或雕刻於佛像背後之光相,以表示佛身為光焰圍繞之義,故「光背」一詞,多用於畫像或雕像上。〔觀無量壽經、陀羅尼集經卷十二、廣弘明集卷十七、佛像圖彙卷五〕(參閱「光相」2178) p2179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