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無實體之意。或作虛、權、方便之意。乃真、實之對稱。並無實體而僅有其名者,稱為假名有;不直接就實體而假運想念,稱為假想觀;世俗所認空之真理,稱為假諦;內心與外相不符,稱為虛假行;權假方便之法門,稱為假門;進入凡夫迷妄之世界,稱為入假;出於凡夫迷妄之世界,稱為出假。對假之現象界諸法,復有二假、三假、四假等之別。

(一)二假:即窺基之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延壽之宗鏡錄卷六十七中所說之無體隨情假與有體施設假二種。(1)無體隨情假,即因凡夫之迷情而將本無實體之存在,錯認為有實體之執著。(2)有體施設假,即一切現象之諸法,皆由因緣所生而假有,並無實體,此假有乃是聖者證悟諸法實相(真理)之後而假設之名詞。此外,宋代四明知禮之金光明玄義拾遺記卷五舉出生死假(妄假)、建立假(施設假)二假,與前之二假意義略同。

(二)三假:(1)據大品般若經卷二「三假品」載,諸法雖無自性,但為破凡夫之妄執,故設有受假、法假、名假等三假,三假又稱為三波羅攝提(梵 prajñapti)、三攝提、三假施設。晉朝慧遠之大乘義章卷一根據大智度論卷四十一之解釋為基礎,再衍生三義,即:1.受假,由眾多因緣合成一物,該物由一切因緣所成,故無實體。2.法假,法由因緣而生,即空而無自性、無實體者。3.名假,萬物皆無自性而為「空」,故僅有假名而無實體。智顗之仁王般若經疏卷二解釋仁王經卷上序品之三空觀門為「三假」,即法假為色陰,受假為受、想、行、識之四陰,名假是受假與法假二名為假。(2)成實論假名相品所列舉三假:1.因成假,一切有為法由因緣成立,故為假。2.相續假,一切有為法,前念與後念相續不斷而存在,此相續並無實體,剎那生滅,故稱假。3.相待假,一切諸法各有對待,如大小、長短之相對,並無一定標準,故稱為假。如此三假皆空幻如夢,故稱為「三假虛浮」。智顗之摩訶止觀卷五下以為此是藏、通二教之說法。(3)成唯識論卷八載,依他起性之法有假與實之分。假則有聚集假、相續假、分位假等三假,大致與成實論之三假同義。分位假如不相應行法,視其作用程度之異,而錯覺有另一物之存在,故稱為「假」。(4)十八空論列舉分別假、依他假、真實假等三假,此乃根據「三無性」而設之說。

(三)四假:(1)普光之俱舍論記(光記)卷二十九等引成實論所舉之「因生假、緣成假、相續假與相待假」,此四假實與三假同義,其分別乃將因成假分為因生假與緣成假。又因生假相當於三假中之法假,緣成假相當於三假中之受假。(2)吉藏之三論玄義、大乘玄論卷五等根據大智度論卷一「四悉檀」之說,並繼承南朝梁代僧法朗之主張而立「因緣假、隨緣假、對緣假、就緣假」四假之說。此中所說之「假」,有說明法門施設之意,亦即指法門隨應機緣而有種種不同。四假可分別配當於第一義、為人、對治、世界四種悉檀。 p4376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