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佛教圖書館

根據文獻之記錄及遺蹟之考證,可知早期印度佛教寺院中,如那爛陀寺(梵 Nālanda)等,並無書庫之設施。五世紀時,佛音(梵 Buddhaghosa)曾於錫蘭大寺(梵 Mahā-vihāra,巴同)注釋該寺所傳之三藏。至十三世紀,伊斯蘭教徒侵入印度,大舉破壞超戒寺(梵 Vikramaśīla)等之藏書。此外,據隋代闍那崛多之記載,西域斫句迦王宮寺藏有豐富之大乘經籍。

於我國,自南北朝開始即有「經藏」之造立。經藏,即收藏一切佛教典籍之書庫,又稱經樓、經庫、經堂、經閣、法寶殿、轉輪藏、毘盧殿等。一般寺院中,收藏佛典之方式通常有兩種,一種為「輪藏」,即於經棚中設置機軸,以供迴轉;另一種為普通排排並列之書架。經堂內之正面多安置梁朝善慧大士傅翕之像或文殊菩薩像,此蓋因輪藏之設立,係始於傅大士之故。

據廣弘明集卷二十二所錄之「周經藏願文」及隋煬帝之寶臺經藏願文,可知在六朝之時,經藏早已普遍流行。另據唐代樓穎所編撰「善慧大士錄」之記載,則傅翕造立輪藏之事緣了然可見:傅翕以經目繁多,非尋常之人所可遍讀,乃於山中建立大層龕,每一柱皆有八面,內中收存諸經,以機軸轉動之,運行無礙,稱為輪藏,並發願言:「願登藏門之人,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或有發菩提心者,竭盡志誠以推動輪藏,則其所得功德亦無異於持誦諸經。」以此因緣,後世凡有造立輪藏,皆設傅大士之像。又所造立傅大士之像,多為頭戴道冠、肩披釋服、足躡儒鞋之像,此蓋傅翕生前顯現儒釋道三家和會之真實風貌。傅大士像左右兩側之童子像乃傅大士之二子,即左邊之普建,右邊之普成。除上記外,另亦有列置運轉輪藏之八大神將,表示天龍八部;或其他四天王、梵天、帝釋天、金剛,乃至手持刀劍之天魔鬼神等像,皆用表護持經法、不令其輪停轉之義。

自南北朝以降,輪藏、經藏既已普遍流行,全國各大寺院漸於諸堂伽藍增建經樓,是為總集一山一寺歷代相承法寶經典之館庫。據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載,五代之時,由於吳越王錢氏之篤信佛教,曾敕令天台之德韶國師建立經藏,不數年,僅於杭州一州即有十所經藏,當世經藏普遍之情形,由此可以想見。至宋代以後,又因大藏經之開版,各地珍藏藏經之經樓更屬必要之建築。通常規模較大之經樓,其內所珍藏者並不限於大藏經或佛教典籍,舉凡資益於研習內學之傳統世典,皆為藏納之列。尤以現代各大佛教道場中之圖書館,除藏經、一般佛典、佛教叢書、期刊雜誌、辭典類書,及傳統世典外,更蒐集大量當代有關思想、哲學、宗教、語文等之中外名著。

在日本,自佛教傳入後,寫經之風鼎盛,故多模仿我國造立經藏,如法隆寺經藏、東大寺勸學院經庫、東大寺法華堂經庫、唐招提寺經藏。據藥師寺緣起載,寺內所置經樓,長三丈七尺,寬二丈五尺,柱高三丈,可以想見其構築之巨大。日本經藏之型態,有單層者,如醍醐寺經藏、中尊寺經藏;有「校倉造」者,如東大寺、唐招提寺;然大多數為重層之建構,形制較複雜,有方五間、方三間、三間三面、三間二面等不一而足。日本經藏亦多模仿我國於堂內安置傅大士之像,間亦有奉置釋迦坐像及脅侍二菩薩像、傳教大師(日本天台宗之祖最澄)像等。〔佛祖統紀卷三十四、護法錄卷四、卷五、釋門正統塔廟志、考信錄卷四〕 p2700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