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五山十剎

五山與十剎之合稱。又作五岳十剎。即我國與日本禪林官寺制度中最高與次高之寺院。(一)我國之五山十剎。五代頃,吳越王錢鏐改江南之教寺為禪寺,及南宋遷都江南之後,乃大興禪寺。寧宗時,由史彌遠之奏請,始制定禪院之等級,設置五山十剎。五山即:(一)興聖萬壽禪寺(浙江杭縣徑山),(二)景福靈隱寺(浙江杭縣靈隱山),(三)淨慈寺(浙江杭縣南屏山),(四)景德寺(浙江鄞縣天童山),(五)廣利寺(浙江鄞縣阿育王山)。十剎指:(一)中天竺山天寧萬壽永祚寺(浙江杭縣),(二)道場山護聖萬壽寺(浙江吳興),(三)蔣山太平興國寺(又稱靈谷寺,江蘇南京),(四)萬壽山報恩光孝寺(江蘇吳縣),(五)雪竇山資聖寺(浙江鄞縣),(六)江心山龍翔寺(又稱江心寺,浙江永嘉),(七)雪峰山崇聖寺(福建閩侯),(八)雲黃山寶林寺(浙江金華),(九)虎丘山雲巖寺(江蘇吳縣),(十)天台山國清忠寺(浙江臨海)。

一說五山起於大慧宗杲以後,係當時靈隱寺之僧眾集會於直指堂所議定者,非由朝廷所制定。其時,五山享有特殊權威,至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詔建大龍翔集慶寺於金陵,獨冠五山,五山之勢力乃漸趨衰微。以後教院亦設置五山十剎,而與禪院之五山十剎並稱。〔護法錄覺原禪師遺衣塔銘序、敕修百丈清規卷下大眾章遊方參請條〕

(二)日本之五山十剎。又稱扶桑五山十剎。日本仿我國之制,於鎌倉末期設置五山,至室町時代其機構始告整備。十剎之制定較五山為遲,建武元年(1334)成立位次,然未全十剎之數。曆應四年(1341)八月足利直義設定五山十剎,其後屢有變遷。至德三年(1386)定南禪寺在五山之上,並於京都、鎌倉各別設立五山十剎,遂形成京都與鎌倉對立之形勢。京都之五山:(一)天龍寺,(二)相國寺,(三)建仁寺,(四)東福寺,(五)萬壽寺。十剎:(一)等持寺,(二)臨川寺,(三)真如寺,(四)安國寺,(五)寶幢寺,(六)普門院,(七)廣覺寺,(八)妙光寺,(九)大德寺,(十)龍翔寺。

鎌倉之五山:(一)建長寺,(二)圓覺寺,(三)壽福寺,(四)淨智寺,(五)淨妙寺。十剎:(一)禪興寺,(二)瑞泉寺,(三)東勝寺,(四)萬壽寺,(五)東漸寺,(六)萬福寺,(七)太慶寺,(八)興聖寺,(九)法泉寺,(十)長樂寺。〔扶桑五山記、鎌倉五山記、日本禪宗史要〕 p1062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