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不共許

因明用語。許,同意、認可之意。因明論式中,立(立論者)敵(問難者)雙方不共同認可立論中之條件。就宗依而論,作共比量時,兩宗依皆須共許;在自比量或他比量中,可以不共許。不共許與共不許,其意義不相一致。立敵雙方皆不許,或一方許一方不許,皆是不共許,故知共不許僅為不共許之一種。為分別起見,因明稱立敵雙方共不許為兩俱不許,稱一方許一方不許為隨一不許。隨一不許又分二種:(一)立不許而敵許,稱為自隨一不許。(二)立許而敵不許,稱作他隨一不許。共許即是極成,自隨一不許,是他許自不許,若著眼於許者,則可稱他極成;他隨一不許,是自許他不許,依同樣道理,可稱為自極成。立敵共許其前陳(宗前段之主詞)實有稱有體,立敵共許其後陳(宗後段之賓詞)實有稱有義。立敵不共許其前陳實有稱為無體,不共許後陳為實有稱無義。體、義因位置不同而分稱,其意義無別。不共許既可分為兩俱不許與隨一不許,無體與無義亦應分為二種:(一)兩俱無體或無義,(二)隨一無體或無義。隨一無體或無義,與隨一有體或有義相同,有無之名稱雖相反,所指為同一事件,僅因從所觀之角度不同,遂異其名稱。兩俱、隨一無體或無義,雖表明共不許、一許一不許,然未能顯示立敵之誰許誰不許,故有無體與有無義宜分四類:(一)立敵雙方共許其為實有者,稱為兩俱有體或有義。(二)立敵雙方共不許其為實有者,稱為兩俱無體或無義。(三)立者許其為實有而敵者不許,稱為自有他無體或自有他無義。(四)敵者許其為實有而立者不許,稱為他有自無體或他有自無義。〔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參閱「共許法」2196、「因明」2276、「極成」5477) p967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