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三般若

般若,梵語 prajñā,意為智慧。又作三種般若。(一)指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大乘義章卷十依據大智度論,立三種般若義,即:(一)文字雖非般若,但為詮解般若之方便,又能生起般若,故稱文字般若。即指諸部般若經。(二)觀照,謂慧心鑒達之用,其體即為般若,故稱觀照般若。(三)實相,為觀照所知之境界,其體雖非般若,而能生起般若,故稱實相般若。

三般若中,文字、實相二者為般若之法,並非即是般若,觀照則為般若之體。據碧巖錄第九十六則載,實相般若即為真智,觀照般若即為真境,文字般若即為能詮之文字。又此三般若加境界般若、眷屬般若,稱為五種般若。此外,又有以文字般若稱為方便般若者。〔金剛般若經疏、大品經義疏卷一、般若心經略疏、三論玄義、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三之一〕

(二)指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方便般若。據金光明經玄義卷上、金光明玄義拾遺記卷二所載,般若乃圓常之大覺,此一覺有三種德,即:(一)實相般若,為般若之理體。乃眾生所本具,非寂非照,離一切虛妄之相,為般若之實性。即一切種智。(二)觀照般若,為觀照實相之實智。謂觀照之德,非照而照,了法無相,稱為觀照。即一切智。(三)方便般若,為分別諸法之權智。謂方便之德,非寂而寂,善巧分別諸法,稱為方便。即道種智。蓋此說謂方便、觀照、實相三者即是般若,乃性宗之義。 p603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