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穢品無經(第96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若有比丘、比丘尼未聞法者不得聞,已聞法者便忘失,若使有法本所修行、廣布誦習、慧之所解,彼不復憶,知而不知。諸賢!是謂比丘、比丘尼淨法衰退

「諸賢!若有比丘、比丘尼未聞法者便得聞,已聞法者不忘失,若使有法本所修行,廣布誦習,慧之所解,彼常憶念,知而復知。是謂比丘、比丘尼淨法轉增。

「諸賢!比丘者當作如是觀:『我為有增[*]伺,為無有增[*]伺?我為有瞋恚心,為無有瞋恚心?我為有睡眠纏,為無有睡眠纏?我為有掉[*]貢高,為無有掉[*]貢高?我為有疑惑,為無有疑惑?我為有身諍,為無有身諍?我為有穢污心,為無有穢污心?我為有信,為無有信?我為有進,為無有進?我為有念,為無有念?我為有定,為無有定?我為有惡慧,為無有惡慧?』

「諸賢!若比丘觀時,則知我有增[*]伺、有瞋恚心、有睡眠纏、有掉[*]貢高、有疑惑、有身諍、有穢污心,無信、無進、無念、無定,有惡慧者。諸賢!彼比丘欲滅此惡不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諸賢!猶人為火燒頭、燒衣,急求方便救頭、救衣。諸賢!如是比丘欲滅此惡不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諸賢!若比丘觀時,則知我無增[*]伺、無瞋恚心、無睡眠纏、無掉[*]貢高、無有疑惑、無有身諍、無穢污心,有信、有進、有念、有定、無惡慧者,彼比丘欲住此善法,不忘不退,修行廣布故,便以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猶人為火燒頭、燒衣,急求方便救頭、救衣。諸賢!如是比丘欲住此善法,不忘不退,修行廣布故,便以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尊者舍梨子所說如是,彼諸比丘聞尊者舍梨子所說,歡喜奉行。

無經第十竟(五百六十八字)

中阿含穢品第三(萬六千一百四十字)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八千六百五十八字)(第二小土城誦)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明本無「第二小土城誦」六字。

「令」,宋、元二本作「念」。

宋、元、明三本無「速」字。

明本無「無經第十竟」五字。

宋、元、明三本無「五百六十八字」六字。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三」,明本作「八」。

大正藏原將「中阿含穢品第三竟(萬六千一百四十字)」置於卷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置於「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八千六百五十八字)(第二小土城誦)」之前行。

宋、元、明三本無「萬六千一百四十字」八字。

宋、元、明三本無「八千六百五十八字」八字。

大正藏原將「第二小土城誦」六字置於「中阿含穢品第三竟(萬六千一百四十字)」後,今依據宋、元二本改置於「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八千六百五十八字)」後,明本無「第二小土城誦」六字。

[註解]

若使有法本所修行、廣布誦習、慧之所解,彼不復憶,知而不知:如果使得有佛法是本來已經在修行、多作誦念學習、以智慧理解了,這些佛法不再記得,原先知道的變成不知道了。

淨法衰退:在正法上退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退失法」。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佛陀表示聽聞佛法要能不忘,才能在正法上進步。「未聞法者便得聞」即要學習佛法,「已聞法者不忘失」即要複習佛法。

從學佛「聞、思、修」的次第來看,要先「聞」法,「未聞法者便得聞」,依據所聞法「思」考、消化、吸收,也有助於「已聞法者不忘失」,才能接著正確地修行。

聞法後,要如何才能愈修愈好?接下來的段落即跟前一經相同。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