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於是,仙餘①財主告一使人:「汝往詣佛,為我稽首,禮世尊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作如是語:『仙餘財主稽首佛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汝既為我問訊佛已,往詣尊者阿那律陀所,為我稽首禮彼足已,問訊尊者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不?作如是語:『仙餘財主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問訊尊者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不?仙餘財主請尊者阿那律陀四人俱,供ⓒ明日食。』若受請者,復作是語:『尊者阿那律陀!仙餘財主多事多為,為王眾事料ⓓ理臣佐,唯願尊者阿那律陀為慈愍故,與四人俱,明日早來至仙餘財主家。』」
於是,使人受仙餘財主教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仙餘財主稽首佛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
爾時,世尊告使人曰:「令仙餘財主安隱快樂,令天及人、阿修羅、揵塔和、羅剎及餘種種身安隱快樂。」
於是,使人聞佛所說,善受善持,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往詣尊者阿那律陀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白曰:「尊者阿那律陀!仙餘財主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問訊尊者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不?仙餘財主請尊者阿那律陀四人俱[*],供[*]明日食。」
是時,尊者真迦旃延去尊者阿那律陀不遠而燕坐也。於是,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賢者迦旃延!我向所道,明日我等為乞食故,入舍衛國,正謂此也。今仙餘財主遣人請我等四人,供[*]明日食。」
尊者真迦旃延即時白曰:「願尊者阿那律陀為彼人故,默然受請。我等明日出此闇林,為乞食故,入舍衛國。」尊者阿那律陀為彼人故,默然而受。
於是,使人知尊者阿那律陀默然受已,尋復白曰:「仙餘財主白尊者阿那律陀!仙餘財主多事多為,為王眾事料[*]理臣佐,願尊者阿那律陀為慈愍故,與四人俱,明日早來,至仙餘財主家。」
尊者阿那律陀告使人曰:「汝便還去,我自知時。」於是,使人即從坐起,稽首作禮,繞三匝而去。
於是,尊者阿那律陀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四人共俱,往詣仙餘財主家。爾時,仙餘財主婇女圍遶,住中門下,待尊者阿那律陀。仙餘財主遙見尊者阿那律陀來,見已,叉手向尊者阿那律陀,讚曰:「善來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阿那律陀久不來此。」於是,仙餘財主敬心扶抱尊者阿那律陀,將入家中,為敷好床,請使令坐。
尊者阿那律陀即坐其床,仙餘財主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卻坐一面,坐已,白曰:「尊者阿那律陀!欲有所問,唯願見聽。」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財主!隨汝所問,聞已當思。」
仙餘財主便問尊者阿那律陀:「或有沙門、梵志來至我所,語我:『財主!汝當修大心解脫ⓕ②。』尊者阿那律陀!復有沙門、梵志來至我所,語我:『財主!汝當修無量心解脫ⓖ③。』尊者阿那律陀!大心解脫、無量心解脫,此二解脫,為文異義異耶?為一義文異耶?」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財主!汝前問此事,汝ⓗ先自答,我當後答。」
仙餘財主白曰:「尊者阿那律陀!大心解脫、無量心解脫,此二解脫一義文異,仙餘財主不能答此事。」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財主!當聽我為汝說大心解脫、無量心解脫。大心解脫者,若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依一樹意解大心解脫遍滿成就遊,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若不依一樹者,當依二三樹,意解大心解脫遍滿成就遊,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若不依二三樹者,當依一林,若不依一林者ⓘ,當依二三林,若不依二三林者,當依一村,若不依一村者,當依二三村,若不依二三村者,當依一國,若不依一國者,當依二三國,若不依二三國者,當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大心解脫遍滿成就遊,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是謂大心解脫。
「財主!云何無量心解脫?若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是謂無量心解脫。財主!大心解脫,無量心解脫,此二解脫為義異文異,為一義文異耶?」
仙餘財主白尊者阿那律陀曰:「如我從尊者聞,則解其義,此二解脫義既異文亦異。」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財主!有三種天,光天、淨光天、遍淨光天。於中光天者,彼生在一處,不作是念:『此我所有,彼我所有。』但光天隨其所往,即樂彼中。財主!猶如蠅在肉段,不作是念:『此我所有,彼我所有。』但蠅隨肉段去,即樂彼中。如是彼光天不作是念:『此我所有,彼我所有。』但光天隨其所往,即樂彼中。有時光天集在一處,雖身有異而光不異。財主!猶如有人然無量燈,著一室中,彼燈雖異而光不異。如是彼光天集在一處,雖身有異而光不異。有時光天各自散去,彼ⓙ各散去時,其身既異,光明亦異。財主!猶如有人從一室中出眾多燈,分著諸室,彼燈即異,光明亦異。如是彼光天各自散去,彼各散去時,其身既異,光明亦異。」
於是,尊者真迦旃ⓚⓛ延白曰:「尊者阿那律陀!彼光天生在一處,可知有勝如④、妙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可說彼光天生在一處,知有勝如、妙與不妙。」
尊者真迦旃延復問曰:「尊者阿那律陀!彼光天生在一處,何因何緣知有勝如、妙與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若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依一樹,意解作光明ⓜ想成就遊,心作光明想極盛,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若不依一樹者,或依二三樹,意解作光明[*]想成就遊,心作光明想極盛,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賢者迦旃[*]延!此二心解脫,何解脫為上、為勝、為妙、為最耶?」
尊者真迦旃[*]延答曰:「尊者阿那律陀!若有沙門、梵志不依一樹者,或依二三樹,意解作光明[*]想成就遊,心作光明想極盛,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尊者阿那律陀!二解脫中,此解脫為上、為勝、為妙、為最。」
尊者阿那律陀復問曰:「賢者迦旃[*]延!若不依二三樹者,或依一林,若不依一林者,或依二三林,若不依二三林者,或依一村,若不依一村者,或依二三村,若不依二三村者,或依一國,若不依一國者,或依二三國,若不依二三國者,或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作光明[*]想成就遊,心作光明想極盛,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賢者迦旃延!此二解脫,何解脫為上、為勝、為妙、為最?」
尊者真迦旃延答曰:「尊者阿那律陀!若有沙門、梵志不依二三樹者,或依一林,若不依一林者,或依二三林,若不依二三林ⓝ者,或依一村,若不依一村者,或依二三村,若不依二三村者,或依一國,若不依一國者,或依二三國,若不依二三國者,或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作光明[*]想成就遊,心作光明想極盛,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尊者阿那律陀!二解脫中此解脫為上、為勝、為妙、為最。」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迦旃[*]延!因是緣是,彼光天生在一處,知有勝如、妙與不妙。所以者何?因人心勝如故,修便有精麤,因修有精麤故,得人則有勝如。賢者迦旃[*]延!世尊亦如是說,人有勝如。」
尊者真迦旃[*]延復問曰:「尊者阿那律陀!彼淨ⓞ光天生在一處,可知有勝如、妙與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可說彼淨[*]光天生在一處,知有勝如、妙與不妙。」
尊者真迦旃[*]延復問曰:「尊者阿那律陀!彼淨[*]光天生在一處,何因何緣,知有勝如、妙與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若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意解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此定不修、不習、不廣,不極成就。彼於後時,身壞命終,生淨[*]光天中。彼生已,不得極ⓟ止息,不得極寂靜,亦不得盡壽訖。賢者迦旃[*]延!猶青蓮華,紅、赤、白蓮,水生水長,在水底時,爾時根、莖、葉、華,彼一切水漬水澆,水所潤,無處不漬。賢者迦旃[*]延!若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意解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此定不修、不習、不廣,不極成就,彼身壞命終,生淨[*]光天中。彼生ⓠ已,不得極止息,不得極寂靜,亦不得盡壽訖。
「賢者迦旃[*]延!復有沙門、梵志意解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此定數修、數習、數廣,極成就,彼身壞命終,生淨[*]光天中。彼生已,得極止息,得極寂靜,亦得壽盡訖。賢者迦旃[*]延!猶青蓮華,紅、赤、白蓮,水生水長,出水上住,水所不汙ⓡ。賢者迦旃[*]延!如是復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意解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此定數修、數習、數廣,極成就,彼身壞命終,生淨[*]光天中。彼生已,得極止息,得極寂靜,亦得壽盡訖。
「賢者迦旃[*]延!因是緣是,彼淨[*]光天生在一處,知有勝如、妙與不妙。所以者何?因人心勝如故,修便有精麤,因修有精麤故,得人則有勝如。賢者迦旃[*]延!世尊亦如是說,人有勝如。」
尊者真迦旃[*]延復問曰:「尊者阿那律陀!彼遍淨光天生在一處,可知有勝如、妙與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可說彼遍淨光天生在一處,知有勝如、妙與不妙。」
尊者真迦旃[*]延復問曰:「尊者阿那律陀!彼遍淨光天生在一處,何因何緣知有勝如、妙與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若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意解遍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不極止睡眠,不善息掉ⓢ悔,彼於後時身壞命終,生遍淨光天中。彼生已,光不極淨。賢者迦旃[*]延!譬如燃ⓣ燈,因緣油炷,若油有滓,炷復不淨,因是燈光生不明淨。賢者迦旃[*]延!如是若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意解遍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不極止睡眠,不善息掉[*]悔,彼身壞命終,生遍淨光天中。彼生已,光不極淨。
「賢者迦旃[*]延!復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意解遍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極止睡眠,善息掉[*]悔,彼身壞命終,生遍淨光天中。彼生已,光極明淨。賢者迦旃[*]延!譬如燃[*]燈,因緣油炷,若油無滓,炷復極淨,因是燈光生極明淨。
「賢者迦旃[*]延!如是復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意解遍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極止睡眠,善息掉[*]悔,彼身壞命終,生遍淨光天中。彼生已,光極明淨。
「賢者迦旃[*]延!因是緣是,彼遍淨光天生在一處,知有勝如、妙與不妙。所以者何?因人心勝如故,修便有精麤,因修有精麤故,得人則有勝如。賢者迦旃[*]延!世尊亦如是說,人有勝如。」
於是,尊者真迦旃[*]延歎仙餘財主曰:「善哉,善哉,財主!汝為我等多所饒益。所以者何?初問尊者阿那律陀有勝天,我等未曾從尊者阿那律陀聞如是義,是謂彼天、有彼天、如是彼天。」
於是,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賢者迦旃[*]延!多有彼天,謂此日月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以光不及光,彼與我集,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然我不如是說,是謂彼天、有彼天、如是彼天。」
爾時,仙餘財主知彼尊者所說已訖,即從座ⓤ起,自行澡水,以極淨美種種豐饒食噉含消,手自斟酌,令得飽滿。食訖舉器,行澡水已,取一小床,別坐聽法。仙餘財主坐已,尊者阿那律陀而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從座[*]起去。
尊者阿那律陀所說如是。仙餘財主及諸比丘,聞尊者阿那律陀所說,歡喜奉行。
有勝天經第八竟ⓥ(二千五百九十九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第二小土城誦」六字,明本置於「中阿含長壽王品有勝天經第八」次行。
ⓒ 「供」,宋、元、明三本作「共」。[*]
ⓓ 「料」,大正藏原為「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料」。[*]
ⓔ 「佛」,明本作「禮」。
ⓕ 「大心解脫」,巴利本作 Mahaggatā cetovimutti。
ⓖ 「無量心解脫」,巴利本作 Appamāṇā cetovimutti。
ⓗ 宋、元、明三本無「汝」字。
ⓘ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 大正藏在「彼」字之後有一「時」字,今依據高麗藏刪去。
ⓚ 「旃」,宋、元二本作「栴」。[*]
ⓛ 「旃」,巴利本作 Kaccāna。
ⓜ 「明」,宋、元、明三本作「天」。[*]
ⓝ 宋、明二本無「林」字。
ⓞ 「淨」,宋、元二本作「清」。[*]
ⓟ 宋、元、明三本無「極」字。
ⓠ 「生」,宋、元、明三本作「生天」。
ⓡ 「汙」,大正藏原為「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汙」。
ⓢ 「掉」,大正藏原為「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 「燃」,宋、元、明三本作「然」。[*]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 明本無「有勝天經第八竟」七字。
ⓦ 宋、元、明三本無「二千五百九十九字」八字。
[註解]
① 仙餘:佛弟子,「仙餘」指從仙人處求得的孩子,音譯為「梨師達多」,和其兄弟(富那羅)二人是佛世時波斯匿王的大臣,拘薩羅國的首富。《雜阿含經??》:「富蘭羅耑修梵行,離欲清淨,不著香華,遠諸凡鄙,持戒為勝。梨師達不耑精梵行,然其智足達四聖諦,智慧為勝。後時二俱命終。佛記二人,一持戒勝,一智慧勝,二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於後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世間,盡苦邊際。」 (註:見《雜阿含經》990 經。上述句子應為後人將990經中句子重組改寫,並非經中完整原句。 ywliu)
② 大心解脫:心量廣大而成就的禪定。此詞中的「解脫」是外道說詞,是指「禪定」而非佛教的解脫生死。
③ 無量心解脫:起慈、悲、喜、捨四種心,廣大沒有邊界,所成就的定。此詞中的「解脫」是當時世俗外道的用語,是指定境而非佛教的解脫生死。又譯為「無量心三昧」、「無量三昧」。
④ 勝如:優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菩提比丘:「大心三摩地」的修法為遍處定的修法,可修到色界定,「無量心三摩地」的修法為四無量心的修法,可修到無量空處定、無量識處定。兩者修法是想陰的差別,後者打破了邊界、沒有了邊界。
初禪、二禪天人的天身都是內有光明、外無光明,三禪天人內外都有光明。
c.f. 《瑜伽師地論》卷12:「云何無量三摩地。謂或由所緣故。無量無邊無際觀諸色故。或由作意故。無量無邊無際信欲勝解故。此中大心三摩地者。謂於一樹下想諸天光而生勝解。乃至廣說。無量三摩地者。謂四無量。云何於一樹下想諸天光而生勝解。謂於欲界極厭壞已得初靜慮。為令此定善清淨故。更修方便。又聞諸天身帶光明。便思惟彼身光明相遍一樹下乃至大地大海邊際。發生勝解。由三摩地。後後轉增。有差別故。令所生起而有差別。云何作意得成唯二。謂隨勝解分齊。施設作意故。云何作意唯二為緣修成唯二。謂即由此作意力故。施設所修定有差別。圓滿清淨轉增勝故。云何以修唯二為緣行成唯二。謂如如善修定轉增勝。如是如是施設所感生有差別。云何以行唯二為緣補特伽羅建立唯二。謂此因緣所生有情。施設高下勝劣差別。問初二靜慮諸天光明有何差別。答如末尼珠外有光明內無光明。初靜慮身亦復如是。外放光明內則不爾。譬如明燈外發光明內自照了。第二靜慮身亦如是。若內若外俱有光明。是故經說彼地已上唯一種身。非於下地。」(CBETA 2020.Q1, T30, no. 1579, pp. 337c25-338a24)
增支部10集29經/憍薩羅經第一(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四想,哪四種呢?認知少的、認知廣大的、認知無量、[知:]『什麼都沒有』而認知無所有處,比丘們!這是四想。
《中阿含111經》:「云何知想?謂有四想。比丘者,小想亦知,大想亦知,無量想亦知,無所有處想亦知,是謂知想。」(CBETA 2020.Q1, T01, no. 26, p. 599c26-28)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云何建立想蘊?謂六想身,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由此想故,或了有相、或了無相、或了小大無量、或了無少所有無所有處。有[26]相想者,謂除不善言說、無相界定及有頂定想所餘想。無相想者,謂前所除想。小想者,謂能了欲界想。大想者,謂能了色界想。無量想者,謂能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想。無所有處想者,謂能了無所有處想。不善言說想者,謂未學語言故,雖於色起想而不能了此名為色故,名無相想。無相界定想者,謂離色等一切相無相,涅槃想故,名無相想。有[27]頂定想者,謂彼想不明利,不能於境圖種種相故,名無相想。小者,謂欲界下劣故。大者,謂色界增上故。無量者,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邊際故。是故緣彼諸想,亦名小大無量。」(CBETA 2020.Q1, T31, no. 1606, pp. 696c18-697a4)
「仙餘財主請尊者阿那律陀四人俱」:
別眾食
比 丘(尼)四人或四人以上一同接受飯、麨、乾飯、魚及肉等五種可以吃飽的食物中的任何一種,就叫別眾食。由於比丘(尼)四人以上就可以議決大部份僧團事務,且當時印度人生活普遍拮据,若太多人一起向同一位居士乞食,會增加居士負擔,因此除非有特殊因緣,佛陀不允許比丘(尼)別眾食。
若比丘別眾食,除餘時,波逸提。(大正藏二二冊658c10)
別眾食者,若四人、若過四人;食者,飯、麨、乾飯、魚及肉。(658c13)
自今已去,不得別眾食,聽齊三人食。所以然者,有二事利故,為攝難調故,為慈愍白衣家故,何以故?恐彼難調人故自結別眾以惱眾僧。(594a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