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長壽王品淨不動道經(第75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劍磨瑟曇拘樓都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欲者無常、虛偽、妄言,是妄言法,則是幻化、欺誑、愚癡。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則是魔餌,因此令心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增伺、瞋恚及鬥諍等,謂聖弟子學時為作障礙。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世尊所說,欲者無常、虛偽、妄言,是妄言法,則是幻化、欺誑、愚癡。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則是魔餌,因此令心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增伺、瞋恚及鬥諍等,謂聖弟子學時為作障礙。彼作是念:『我可得大心成就遊,掩伏世間攝持其心。若我得大心成就遊,掩伏世間,攝持其心者,如是心便不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增伺、瞋恚及鬥諍等,謂聖弟子學時為作障礙。』彼以是行、以是學,如是修習而廣布,便於處得心淨。於處得心淨已,比丘者或於此得入不動,或以慧為解。彼於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不動。是謂第一說淨不動道

「復次,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若有色者,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四大者是無常法,是苦、是滅。彼如是行、如是學,如是修習而廣布,便於處得心淨。於處得心淨已,比丘者或於此得入不動,或以慧為解。彼於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不動。是謂第二說淨不動道。

「復次,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若現世欲想、後世欲想,若現世色想、後世色想,彼一切想是無常法、是苦、是滅,彼於爾時必得不動想。彼如是行、如是學,如是修習而廣布,便於處得心淨,於處得心淨已,比丘者或於此得入不動,或以慧為解。彼於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不動。是謂第三說淨不動道。

「復次,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若現世欲想、後世欲想,若現世色想、後世色想及不動想;彼一切想是無常法、是苦、是滅,彼於爾時得無所有處想。彼如是行、如是學,如是修習而廣布,便於處得心淨,於處得心淨已,比丘者或於此得入不動,或以慧為解。彼於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不動。是謂第一說淨無所有處道。

「復次,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此世空,空於神、神所有,空有常,空有恒,空長存,空不變易。彼如是行、如是學,如是修習而廣布,便於處得心淨,於處得心淨已,比丘者或於此得入無所有處,或以慧為解。彼於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無所有處。是謂第二說淨無所有處道。

「復次,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我非為他而有所為,亦非自為而有所為。彼如是行、如是學,如是修習而廣布,便於處得心淨,於處得心淨已,比丘者或於此得入無所有處,或以慧為解。彼於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無所有處。是謂第三說淨無所有處道。

「復次,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若現世欲想、後世欲想,若現世色想、後世色想及不動想、無所有處想,彼一切想是無常法、是苦、是滅,彼於爾時而得無想。彼如是行、如是學,如是修習而廣布,便於處得心淨,於處得心淨已,比丘者或於此得入無想,或以慧為解。彼於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無想處。是謂說淨無想道。」

是時,尊者阿難執拂侍佛。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若有比丘如是行,無我、無我所,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本有者,便盡得捨。世尊!比丘行如是,彼為盡,得般涅槃耶?」

世尊告曰:「阿難!此事不定,或有得者,或有不得。」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比丘云何行不得般涅槃?」

世尊告曰:「阿難!若比丘如是行,無我、無我所,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本有者,便盡得捨。阿難!連捨也不能執著若比丘樂彼捨、著彼捨、住彼捨者,阿難!比丘行如是,必不得般涅槃。」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比丘若有所受,不得般涅槃耶?」

世尊告曰:「阿難!若比丘有所受者,彼必不得般涅槃也。」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彼比丘為何所受?」

世尊告曰:「阿難!行中有餘,謂有想、無想處,於有中第一,彼比丘。」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彼比丘受餘行耶?」

世尊告曰:「阿難!如是比丘受餘行也。」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比丘云何行必得般涅槃?」

世尊告曰:「阿難!若比丘如是行,無我、無我所,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本有者,便盡得捨。阿難!若比丘不樂彼捨、不著彼捨、不住彼捨者,阿難!比丘行如是,必得般涅槃。」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比丘若無所受,必得般涅槃耶?」

世尊告曰:「阿難!若比丘無所受,必得般涅槃。」

爾時,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已說淨不動道,已說淨無所有處道,已說淨無想道,已說無餘涅槃。世尊!云何聖解脫耶?」

世尊告曰:「阿難!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若現世欲想、後世欲想,若現世色想、後世色想及不動想、無所有處想、無想想,彼一切想是無常法、是苦、是滅,是謂自己有。若自己有者,是生、是老、是病、是死。阿難!若有此法,一切盡滅無餘不復有者,彼則無生,無老、病、死。聖如是觀,若有者必是解脫法,若有無餘涅槃者是名甘露,彼如是觀、如是見,必得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阿難!我今為汝已說淨不動道,已說淨無所有處道,已說淨無想道,已說無餘涅槃,已說聖解脫。如尊師所為弟子起大慈哀,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者,我今已作;汝等當復自作,至無事處,至林樹下,空安靜處,燕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進,莫令後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訓誨。」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淨不動道經第四竟(千七百八十七字)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明本無「第二小土城誦」六字。

「拘樓瘦」,巴利本作 Kurūsu。

「劍磨瑟曇」,巴利本作 Kammassadhamma。

「是謂第一說淨不動道」,巴利本作 Ayaṃ paṭhamā āṇañjasappāya paṭipadā akkhāyati。

「彼」,宋、元、明三本作「後」。

「憐」,大正藏原為「隣」,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憐」。

「道」,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明本無「淨不動道經第四竟」八字。

宋、元、明三本無「千七百八十七字」七字。

[註解]

拘樓瘦:在拘樓國中。其中「拘樓」是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恆河上游西岸,相當於現今的德里所在,「搜」為地方的複數語尾。又譯為「拘留搜」、「拘留沙」、「拘流沙」。

劍磨瑟曇拘樓都邑:劍磨瑟曇這個拘樓國的都市,是佛陀教化遊歷最西北端的城市。又譯為「劍摩瑟曇拘樓都邑」、「劫摩沙住處」,義譯為「調牛聚落」、「調伏駮牛聚落」、「雜色牧牛聚落」、「法行城」。

妄言:妄語、謊言。

增伺:欲貪。「伺」指「等待機會」,「增伺」即為「加強尋求機會」,在《中阿含經》中「增伺」一詞特指欲貪。

大心:廣大的心。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廣大、高大之心」。

掩伏世間:超越世間。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克服世間後」。

攝持其心:收攝心念;專注心念。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以意確立」。

不動:不動搖的定境,通常指第四禪或第四禪以上的定境。

以慧為解:以智慧而瞭解、悟入,也有解為以智慧而解脫。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依慧而勝解」。

無所有處:以無所有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三天的層次。又譯為「無所有入處」。

空於神、神所有:無我、無我所。

我非為他而有所為,亦非自為而有所為:(待填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我不屬於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那裡也不屬於我」。

無想:即「無相」,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詳見《雜阿含經》卷三第80經、卷十八第502經。按:經中記載「無想定」是外道的定,「無相三昧」是佛教修行的定,但古代「想」、「相」兩字常混用,在不同時代的翻譯中容易混淆,本經中的「無想」特指佛教修行的「無相三昧」,而不是外道的「無想定」。又譯為「無想心定」、「無相心三昧」、「無相心正受」。相當的南傳經文不同,為「非想非非想處」。

於有中第一:最寂靜、殊勝的存在。又譯為「有第一」。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最殊勝的執取」。

受:執著(於微細的存在)。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執取」。

淨不動道:清淨以達到不動境界的修行方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隨應於不動之道跡」。

淨無所有處道:

淨無想道:

自己有:有身見。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清淨證得第四禪及無色定的方法

本經中佛陀教導我們如何清淨心意以入第四禪以及無色定的關鍵,在於以如下的觀照來突破執著:

(待整理)

入不動的三種方法:

  • 離欲:欲者無常、虛偽、妄言,是妄言法,則是幻化、欺誑、愚癡。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
  • 離色:若有色者,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四大者是無常法,是苦、是滅。
  • 離欲想、色想: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若現世欲想、後世欲想,若現世色想、後世色想,彼一切想是無常法、是苦、是滅。


入無所有處的三種方法:

  • 離欲想、色想、不動想:若現世欲想、後世欲想,若現世色想、後世色想及不動想;彼一切想是無常法、是苦、是滅。
  • 我空、我所空:此世空,空於神、神所有,空有常,空有恒,空長存,空不變易。
  • 任何人事物都無我:我非為他而有所為,亦非自為而有所為。


入無相的方法:

  • 離欲想、色想、不動想、無所有處想: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若現世欲想、後世欲想,若現世色想、後世色想及不動想、無所有處想,彼一切想是無常法、是苦、是滅。


日常生活中偶爾也有可用以比喻「無相」的例子,例如路上突然有人向我們打招呼,我們卻一時之間認不出他是誰,這是因為這時心中沒有浮現這個人的相(但還是有其他相,因此不是真正的「無相」)。修無相三昧時則要常在類似狀態,不念一切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法相。

  • 連捨也不執著

本經中提到對於已證得無相三昧的人,修行無我、無我所而捨去一切時,如果執著於捨,則仍不能解脫:「若比丘如是行,無我、無我所,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本有者,便盡得捨。阿難!若比丘樂彼捨、著彼捨、住彼捨者,阿難!比丘行如是,必不得般涅槃。」

這是佛教實修上最高的層次,諸經中也有提醒,例如《雜阿含經》卷11:「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故,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住正念正智。」(CBETA, T02, no. 99, p. 78)

  • 相關經文

《雜阿含經》卷1:「我於色離有求有行,若於色離隨順覺,則於色離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離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離隨順覺,則於受、想、行、識離以智慧如實見。」(CBETA, T02, no. 99, p. 2, c20-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CBETA, T08, no. 235, p. 749, b5-11)

待整合:

《性空學探源》卷2:「這與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定同。但分析其內容,覺得它包含三解脫門思想在內。觀欲色相、欲色想、不動想無所有,是無相的;觀常恒我我所的不可得,是空的;觀不為自不為他而有所作為,是無作(無願)的。雖包含三義,但特重在無所作為,所以稱之為無所有處道。」(CBETA 2020.Q1, Y11, no. 11, p. 92a2-5)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