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長壽王品八念經(第74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婆奇瘦,在鼉山怖林鹿野園中。

爾時,尊者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彼時,尊者阿那律陀在安靜處思惟,心作是念:「大人八念道從無欲,非有欲得。道從知足,非無厭得。道從遠離,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得。道從精勤,非懈怠得。道從正念,非邪念得。道從定意,非亂意得。道從智慧,非愚癡得。

於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尊者阿那律陀心中所念、所思、所行。世尊知已,即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猶若力士屈伸臂頃,如是世尊從婆奇瘦鼉山怖林鹿野園中忽沒不現,住枝提瘦水渚林中尊者阿那律陀前。是時,世尊便從定覺,歎尊者阿那律陀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謂汝在安靜處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從無欲,非有欲得。道從知足,非無厭得。道從遠離,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得。道從精勤,非懈怠得。道從正念,非邪念得。道從定意,非亂意得。道從智慧,非愚癡得。』

「阿那律陀!汝從如來更受第八大人之念,受已,便思道從不、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得。阿那律陀!若汝成就此大人八念者,汝必能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阿那律陀!若汝成就大人八念,而復得此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者,如王、王臣有好,盛滿種種衣,中前欲著,便取著之,中時、中後若欲著衣,便取著之,隨意自在。阿那律陀!汝亦如是,得糞掃衣為第一服,汝心無欲,行此住止行。

「阿那律陀!若汝成就大人八念,而復得此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者,如王、王臣有好廚宰,種種淨妙甘美餚饌。阿那律陀!汝亦如是,常行乞食為第一饌,汝心無欲,行此住止行。

「阿那律陀!若汝成就大人八念,而復得此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者,如王、王臣有好屋舍,或樓閣宮殿。阿那律陀!汝亦如是,依樹下止為第一舍,汝心無欲,行此住止行。

「阿那律陀!若汝成就大人八念,而復得此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者,如王、王臣有好床座,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哆羅那。阿那律陀!汝亦如是,草座葉座為第一座,汝心無欲,行此住止行。

「阿那律陀!若汝成就大人八念,而復得此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者,如是汝若遊東方,必得安樂,無眾苦患;若遊南方、西方、北方者,必得安樂,無眾苦患。

「阿那律陀!若汝成就大人八念,而復得此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者,我尚不說汝諸善法住,況說衰退?但當晝夜增長善法而不衰退。

「阿那律陀!若汝成就大人八念,而復得此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者,汝於二果必得其一,或於現世得究竟智,或復有餘得阿那含

「阿那律陀!汝當成就此大人八念,亦應得此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已,然後於枝提瘦水渚林中受夏坐也。」

爾時,世尊為尊者阿那律陀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猶若力士屈伸[*]臂頃,如是世尊從枝提瘦水渚林中忽沒不見,住婆奇瘦鼉山怖林鹿野園中。

彼時,尊者阿難執拂侍佛。於是,世尊便從定覺,迴顧告曰:「阿難!若有比丘遊鼉山怖林鹿野園中者,令彼一切皆集講堂,集講堂已,還來白我。」

尊者阿難受佛教已,稽首禮足,即行宣敕:「諸有比丘遊鼉山怖林鹿野園中者,令彼一切皆集講堂。」集講堂已,還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諸有比丘遊鼉山怖林鹿野園中者,已令一切皆集講堂,唯願世尊自當知時。」

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往詣講堂,於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坐已,告曰:「諸比丘!我今為汝說大人八念,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佛言:「大人八念者,謂道從無欲,非有欲得。道從知足,非無厭得。道從遠離,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得。道從精勤,非懈怠得。道從正念,非邪念得。道從定意,非亂意得。道從智慧,非愚癡得。道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得。

修行有成不欲人知云何道從無欲,非有欲得?謂比丘得無欲,自知得無欲,不令他人知我無欲,得知足、得遠離、得精勤、得正念、得定意、得智慧、得不戲……自知得不戲,不欲令他知我無欲 ,是謂道從無欲,非有欲得。

「云何道從知足,非無厭得?謂比丘行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是謂道從知足,非無厭得。

「云何道從遠離,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得?謂比丘行遠離,成就二遠離:身及心俱遠離,是謂道從遠離,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得。

「云何道從精勤,非懈怠得?謂比丘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是謂道從精勤,非懈怠得。

「云何道從正念,非邪念得?謂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內覺、心、法如法,是謂道從正念,非邪念得。

「云何道從定意,非亂意得?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道從定意,非亂意得。

「云何道從智慧,非愚癡得?謂比丘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是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是謂道從智慧,非愚癡得。

「云何道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得?謂比丘意常滅戲,樂住無餘涅槃,心恒樂住,歡喜意解,是謂道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得。

「諸比丘!阿那律陀比丘成就此大人八念已,然後枝提瘦水渚林中受夏坐也。我以此教彼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彼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是時,尊者阿那律陀得阿羅呵,心正解脫,得長老上尊,則於爾時而說頌曰:

「遙知我思念,  無上世間師,
 正身心入定,  乘虛忽來到。
 如我心所念,  為說而復過,
 諸佛樂不戲,  遠離一切戲。
 既從彼知法,  樂住正法中,
 逮得三昧達,  佛法作已辦。
 我不樂於死,  亦不願於生,
 隨時任所適,  立正念正智。
 鞞耶離竹林,  我壽在彼盡,
 當在竹林下,  無餘般涅槃。」

佛說如是,尊者阿那律陀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念經第三竟(千九百五十四字)

[校勘]

宋、元、明三本無「中阿含」三字。

宋、元、明三本無「第二小土城誦」六字。

「婆奇瘦」,巴利本作 Bhaggesu。

「鼉山怖林鹿野園」,巴利本作 Suṃsumāragira Bhesakaḷāvana Migadāya。

「枝提瘦」,巴利本作 Cetīsu。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宴」。[*]

「伸」,大正藏原為「申」,今依據明本改作「伸」。[*]

「得」,元本作「得道」。

「大人八念」,巴利本作 Aṭṭha mahāpurisa-vittakka。

「緘」,元、明二本作「𥠆」。

「饌」,大正藏原為「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饌」。

「尚」,明本作「向」。

「二」,明本作「三」。

「勤」,大正藏原為「進」,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勤」。

明本無「八念經第三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無「千九百五十四字」七字。

[註解]

鼉山:為佛陀及佛弟子遊化人間時所多次居止之處。「鼉」讀音同「陀」。又譯為「尸牧摩羅山」、「設首婆羅山」、「失收魔羅山」、「膠魚山」。

大人之念:大丈夫的念頭;有成就的人的念頭。按:《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14經表示解脫者為大丈夫。

易不難得:容易、不難得到。

戲:指「戲論」,即違反真理或不能增進善法的言論。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虛妄」。

緘簏:竹編的箱子。讀音同「間路」。

究竟智:究竟的智慧;阿羅漢的智慧。又譯為「完全智」、「所得智」。

阿那含:斷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欲貪、瞋恚)的聖人,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第三果,又稱為不還果。

不欲令他知我無欲:疑為「不欲令他知我無戲」的訛誤。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他不欲求:『願人們知道我是「不樂於虛妄者」』」。

阿羅呵:「阿羅漢」的另譯。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能導向成道的八種念頭
大人八念 經文說明
無欲 得無欲,自知得無欲,不令他人知我無欲,得知足、得遠離、得精勤、得正念、得定意、得智慧、得不戲……自知得不戲,不欲令他知我無欲
知足 行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
遠離 行遠離,成就二遠離:身及心俱遠
精勤 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
正念 觀內身如身,觀內覺、心、法如法
定意 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
智慧 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是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
不戲 意常滅戲,樂住無餘涅槃,心恒樂住,歡喜意解


相當的南傳經文所載的大人八念和本經一致,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中本經的「正念」為「持戒」,「不戲」為「多聞」,其餘則相同。

  • 有同學問:「阿那律尊者已自己悟出大人七念了,程度應該很好,靠著正念、定、慧等應該能成道,為什麼佛陀要教他第八念?」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程度高的修行者,可能由天眼通而得知天人的錯誤推論(例如梵天認為自己創造世間)甚至沉迷於玄虛的境界,或是飽讀經論的人喜好佛學論辯,心習慣於攀緣各種法,疏忽了進一步的修行,而瞎子摸象。不戲論即可斬斷對於各種法的攀緣,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本經中所說:「樂住無餘涅槃」。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