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習相應品彌醯經(第56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摩竭陀國,在闍鬪村莽㮈林窟。

爾時,尊者彌為奉侍者。於是,尊者彌醯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闍鬥村而行乞食。乞食已竟,往至金河邊,見地平正,名好㮈林,金鞞河水極妙可樂,清泉徐流,冷暖和適,見已歡喜,便作是念:「此地平正,名好㮈林,金鞞河水極妙可樂,清泉徐流,冷暖和適,若族姓子欲學者,當於此處,我亦有所斷,寧可在此靜處學斷耶?」

於是,彌醯食訖,中後衣鉢已,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平旦著衣持鉢,入闍鬥村而行乞食。乞食已竟,往至金鞞河邊,見地平正,名好㮈林,金鞞河水極妙可樂,清泉徐流,冷暖和適,我見喜已,便作是念:『此地平正,名好㮈林,金鞞河水極妙可樂,清泉徐流,冷暖和適,若族姓子欲學斷者,當於此處,我亦有所斷,寧可在此靜處學斷耶?』世尊!我今欲往至彼㮈林靜處學斷。」

爾時,世尊告曰:「彌醯!汝今知不?我獨無人,無有侍者,汝可小住,須比丘來為吾侍者,汝便可去,至彼㮈林靜處而學。」

尊者彌醯乃至再三白曰:「世尊!我今欲往至彼㮈林靜處學斷。」

世尊亦復再三告曰:「彌醯!汝今知不?我獨無人,無有侍者,汝可小住,須比丘來為吾侍者,汝便可去,至彼㮈林靜[*]處而學。」

彌醯復白曰:「世尊無為無作,亦無所觀。世尊!我有為有作而有所觀。世尊!我至彼㮈林靜處學斷。」

世尊告曰:「彌醯!汝欲求斷者,我復何言?彌醯!汝去,隨意所欲。」於是,尊者彌醯聞佛所說,善受善持而善誦習,即禮佛足,繞三匝而去,詣彼㮈林。入林中已,至一樹下,敷尼師檀[*],結跏趺坐。

尊者彌醯住㮈林中便生三惡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與害念,彼由此故便念世尊。於是,彌醯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我至㮈林,於靜處坐便生三惡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與害念,我由此故便念世尊。」

世尊告曰:「彌醯!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有五習法。云何為五?彌醯!比丘者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彌醯!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一習法。復次,彌醯!比丘者,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彌醯!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二習法。復次,彌醯!比丘者,謂所可說聖有義,令心柔軟,使心無蓋,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漸損、說不樂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宴[*]坐、說緣起,得如是比沙門所說,具得易,不難得。彌醯!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三習法。復次,彌醯!比丘者,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彌醯!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四習法。復次,彌醯!比丘者,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是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彌醯!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五習法。

「彼有此五習法已,復修四法。云何為四?修惡露,令斷欲;修慈,令斷恚;修息出息入,令斷亂念;修無常想,令斷我慢。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得所可說聖有義,令心柔軟,使心無蓋,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漸損、說不樂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宴[*]坐、說緣起,得如是比沙門所說,具得易,不難得。

「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修惡露,令斷欲;修慈,令斷恚;修息出息入,令斷亂念;修無常想,令斷我慢。彌醯!若比丘得無常想者,必得無我想。彌醯!若比丘得無我想者,便於現法斷一切我慢,得息、滅、盡、無為涅槃。」

佛說如是。尊者彌醯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彌醯經第十五竟(千三百二十三字)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闍鬪」,巴利本作 Jantu。

「彌醯」,巴利本作 Meghiya。

「金鞞」,巴利本作 Kimikālā。

「舉」,宋、元、明三本作「攝」。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靜」,宋、元二本作「靖」。[*]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明本無「彌醯經第十五竟」七字。

宋、元、明三本無「千三百二十三字」七字。

[註解]

摩竭陀: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恆河中游南岸地區。另譯為「摩竭提」。

闍鬪:「闍」讀音為「都」時,指城門上的平臺,讀音為「舌」時,如「阿闍梨」。「鬪」,「鬥」的異體字。

醯:讀音同「西」。

平旦:天亮的時候。

鞞:讀音有兩種,一者讀音同「丙」,一者讀音同「悲」。

名好㮈林:名聲很好的芒果林。「㮈」指芒果,又譯為「菴羅」。

斷:斷除、捨斷。

舉:拿起。「舉衣鉢」在這裡指拿起衣鉢。

尼師檀: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譯為坐具、敷具。

世尊無為無作,亦無所觀:世尊已解脫,不需再修行了。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再有任何更進一步應作的,對已作的不再有增加」。

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善知識和善知識在一起,善知識間相處和諧。

從解脫:戒條,另譯作「波羅提木叉」。

纖芥:很微細、很微小的東西。

所可說聖有義:世尊所認可的說法,如說聖、有義。

解脫知見:知道自己已證得了解脫的智慧。

漸損:漸漸減損(惡不善法)。

不樂聚會:不喜歡熱鬧,喜歡獨處。

緣起:由因緣(種種條件)而生的事物,即「有為法」。

比沙門所說,具得易,不難得:如是這一類佛陀所說的,都做得到,不難做到。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對如此之論是隨欲獲得者、不困難獲得者、無困難獲得者」。

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時時​作意,專一而堅持地以​各種方法修行善因。

觀興衰法:又譯為「觀察生滅」、「觀法生滅」。

正盡苦:徹底地斷盡所有的苦。

修惡露,令斷欲:修不淨觀以斷貪欲。

無常:遷流變化,沒有恆常不變的。

我慢:自我中心、傲慢;因為認為五陰有我而有的傲慢。

無我:又作非身、非我;即沒有永遠不變、獨立自存、具有支配能力,為靈魂或本體之實有者。

無為:無造作的;不是由因緣而生的(因此也不會隨因緣而滅)。例如涅槃。

涅槃:滅除煩惱、生死。

[對應經典]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