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習相應品盡智經(第54經)
我聞如是: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知有見②者,便得漏盡,非不知,非不見。云何知見便得漏盡?謂知見苦如真,便得漏盡。知見苦習ⓒ、知見苦滅、知見苦滅道如真,便得漏盡。盡智③有習,非無習。何謂盡智習?答曰解脫為習。解脫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解脫習?答曰無欲為習。無欲亦有習,非無習。何謂無欲習?答曰厭為習。厭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厭習?答曰見如實、知如真為習。見如實、知如真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見如實、知如真習?答曰定為習。定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定習?答曰樂為習。樂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樂習?答曰止為習。止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止習?答曰喜為習。喜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喜習?答曰歡悅為習。歡悅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歡悅習?答曰不悔為習。不悔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不悔習?答曰護戒為習。護戒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護戒習?答曰護諸根為習。護諸根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護諸根習?答曰正念、正智為習。正念、正智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正念、正智習?答曰正思惟為習。正思惟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正思惟習?答曰信為習。信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信習?答曰觀法忍④為習。觀法忍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觀法忍習?答曰翫誦⑤法為習。翫誦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翫誦法習?答曰受持法為習。受持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受持法習?答曰觀法義⑥為習。觀法義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觀法義習?答曰耳界⑦為習。耳界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耳界習?答曰聞善法為習。聞善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聞善法習?答曰往詣⑧為習。往詣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往詣習?答曰奉事⑨為習。
「若有奉事善知識者,未聞便聞,已聞便利,如是善知識若不奉事者,便害奉事習。若無奉事,便害往詣習。若無往詣,便害聞善法習。若不聞善法,便害耳界習。若無耳界,便害觀法義習。若無觀法義,便害受持法習。若無受持法,便害翫誦法習。若無翫誦法,便害觀法忍習。若無觀法忍,便害信習。若無信,便害正思惟習。若無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習。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習。若無解脫,便害盡智習。
「若奉事善知識者,未聞便聞,已聞便利,如是善知識,若奉事者,便習奉事。若有奉事,便習往詣。若有往詣,便習聞善法。若有聞善法,便習耳界。若有耳界,便習觀法義。若有觀法義,便習受持法。若有受持法,便習翫誦法。若有翫誦法,便習觀法忍。若有觀法忍,便習信。若有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盡智。」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盡智經第十三竟ⓓ(八百六十八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 「習」,元、明二本作「集」。
ⓓ 明本無「盡智經第十三竟」七字。
ⓔ 宋、元、明三本無「八百六十八字」六字。
[註解]
① 劍摩瑟曇拘樓都邑:劍摩瑟曇這個拘樓國的都市,是佛陀教化遊歷最西北端的城市。又譯為「劍磨瑟曇拘樓都邑」、「劫摩沙住處」,義譯為「調牛聚落」、「調伏駮牛聚落」、「雜色牧牛聚落」、「法行城」。
② 有知有見:
③ 盡智:
④ 觀法忍:深思法義而加以接受。
⑤ 翫誦:「翫」讀音同「萬」,意思為研習。翫誦,意思為研習背頌。
⑥ 觀法義:
⑦ 耳界:
⑧ 往詣:前往拜訪。
⑨ 奉事:服侍。
[對應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