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瞻波①,在恒伽池邊。
爾時,世尊月十五日說從解脫ⓒ時,於比丘眾前敷座而坐。世尊坐已,即便入定,以他心智觀察眾心,觀眾心已,至初夜竟,默然而坐。
於是,有一比丘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已訖,佛及比丘眾集坐來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爾時,世尊默然不答。
於是,世尊復至中夜默然而坐。彼一比丘再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已過,中夜將訖,佛及比丘眾集坐來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世尊亦再默然不答。
於是,世尊復至後夜默然而坐。彼一比丘三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既過,中夜復訖,後夜垂盡,將向欲明,明出不久,佛及比丘眾集坐極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於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彼時尊者大目乾ⓓ連亦在眾中,於是,尊者大目乾[*]連便作是念:「世尊為何比丘而說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我寧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觀察眾心。」尊者大目乾[*]連即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觀察眾心,尊者大目乾[*]連便知世尊所為比丘說,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
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即從定起,至彼比丘前,牽臂將出,開門置外:「癡人遠去,莫於此住,不復得與比丘眾會,從今已去,非是比丘。」閉門下鑰,還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所為比丘說,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我已逐出。世尊!初夜既過,中夜復訖,後夜垂盡,將向欲明,明出不久,佛及比丘眾集坐極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
世尊告曰:「大目乾[*]連!彼愚癡人當得大罪,觸嬈世尊及比丘眾。大目乾[*]連,若使如來在不淨眾說從解脫者,彼人則便頭破七分。是故大目乾[*]連!汝等從今已後說從解脫,如來不復說從解脫。所以者何?大目乾[*]連!如彼大海,從下至上,周迴漸廣,均調轉上,以成於岸,其水常滿,未曾流出。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漸作漸學,漸盡漸教②。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漸作漸學,漸盡漸教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乾[*]連!如大海潮,未曾失時。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施設禁戒,諸族姓子乃至命盡,終不犯戒。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施設禁戒,諸族姓子乃至命盡,終不犯戒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乾[*]連!如大海水,甚深無底,極廣無邊。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諸法甚深,甚深無底,極廣無邊。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諸法甚深,甚深無底,極廣無邊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乾[*]連!如海水鹹,皆同一味。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無欲為味,覺味、息味及道味。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無欲為味,覺味、息味及道味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乾[*]連!如大海中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奇ⓖ,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螺壁ⓗ、珊瑚、琥ⓘ珀、馬瑙ⓙ、玳瑁、赤石、琁珠。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奇,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乾[*]連!如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謂阿ⓚ修羅、乾沓ⓛ和、羅剎、魚摩竭、龜、鼉、婆留泥、帝麑、帝麑伽羅、提帝麑伽羅。復次,大海中甚奇甚特,眾生身體有百由延,有二百由延,有三百由延,有至七百由延,身皆居海中。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聖眾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謂阿羅訶、向阿羅訶、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聖眾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謂阿羅訶、向阿羅訶、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乾[*]連!如大海清淨,不受死屍。若有命終者,過夜風便吹著岸上。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聖眾清淨,不受死屍。若有不精進人惡生,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彼雖隨在聖眾之中,然去聖眾遠,聖眾亦復去離彼遠。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聖眾清淨,不受死屍。若有不精進人惡生,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彼雖隨在聖眾之中,然去聖眾遠,聖眾亦復去離彼遠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乾[*]連!如彼大海閻浮洲中有五大河,一曰恒伽,二曰搖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羅婆提,五曰摩企,皆入大海,及大海中龍水從空雨墮,滴ⓜ如車軸ⓝ,是一切水不能令大海有增減也。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剎利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不移動心解脫,自作證成就遊。大目乾[*]連!不移動心解脫,於我正法、律中無增無減,如是梵志種、居士種、工師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不移動心解脫,自作證成就遊。大目乾[*]連!不移動心解脫,於我正法、律中無增無減。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剎利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不移動心解脫,自作證成就遊。大目乾[*]連!不移動心解脫,於我正法、律中無增無減,如是梵志種、居士種、工師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不移動心解脫,自作證成就遊。大目乾[*]連!不移動心解脫,於我正法、律中無增無減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佛說如是。尊者大目乾[*]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瞻波經第六竟ⓞ(一千八百一十四字)ⓟ
[校勘]
ⓐ 宋、元、明三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 「從解脫」,巴利本作 Pātimokkha。
ⓓ 「乾」,宋、元、明三本作「揵」。[*]
ⓔ 「夷」,大正藏原為「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夷」。[*]
ⓕ 「璝」,宋、元、明三本作「貴」。
ⓖ 「奇」,宋、元、明三本作「琦」。[*]
ⓗ 「螺壁」,大正藏原為「車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螺壁」。
ⓘ 「琥」,大正藏原為「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琥」。
ⓙ 「馬瑙」,宋、元、明三本作「碼瑙」。
ⓚ 「修」,宋、元、明三本作「脩」。
ⓛ 「乾沓」,宋、元、明三本作「揵塔」。
ⓜ 「滴」,大正藏原為「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滴」。
ⓝ 「軸」,大正藏原為「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軸」。
ⓞ 明本無「瞻波經第六竟」六字。
ⓟ 宋、元、明三本無「一千八百一十四字」八字。
[註解]
① 瞻波: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鴦伽國的首都,位於恆河南岸。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鴦伽國又稱為瞻波國,為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摩竭陀國的東北邊,曾隸屬於摩竭陀國。又譯為「瞻婆」、「占波」。
② 漸作漸學,漸盡漸教:此處指戒律是漸次制定教授。相當的《十誦律》經文作「次第結戒、次第立制、次第教學」。???
[對應經典]
-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48〉第2經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8〈大品2〉第20經。
- 《恒水經》。
- 《法海經》。
- 《海八德經》。
-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卷》。
- Cullavagga IX.1。
- 《十誦律》卷三十三〈八法中遮法第六〉前半部。
[讀經拾得]
佛陀只對清淨的僧眾親自說戒。本經所載的事件中,佛陀透過三次沉默的回應,給破戒比丘一整晚的機會發露懺悔,但破戒比丘仍沒有作為,因此大目乾連尊者將破戒比丘驅出僧團,僧團才開始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