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二五_舍梨子相應品水喻經(第25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我今為汝說五除惱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彼諸比丘受教而聽。

尊者舍梨子言:「云何為五?諸賢!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當除之。復次。諸賢!或有一人口不淨行,身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當除之。復次。諸賢!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不淨行,心少有淨,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當除之。復次。諸賢!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意不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當除之。復次。諸賢!或有一人身淨行,口、意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當除之。

「諸賢!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當云何除?諸賢!猶如阿練若比丘持糞掃衣,見糞聚中所棄弊衣,或大便污,或小便、涕、唾及餘不淨之所染污,見已,左手執之,右手舒張,若非大便、小便、涕、唾及餘不淨之所污處,又不穿者,便裂取之。如是,諸賢!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淨行,莫念彼身不淨行也,但當念彼口之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如是除。

「諸賢!或有一人口不淨行,身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當云何除?諸賢!猶村外不遠,有深水池,草所覆,若有人來,熱極煩悶,飢渴頓乏,風熱所逼,彼至池已,脫衣置岸,便入池中,兩手披藳[*],恣意快浴,除熱煩悶,飢渴頓乏。如是,諸賢!或有一人口不淨行,身有淨行,莫念彼口不淨行,但當念彼身之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如是除。

「諸賢!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不淨行,心少有淨,若慧者見,設生恚惱,當云何除?諸賢!猶四衢道,有牛跡水。若有人來,熱極煩悶,飢渴頓乏,風熱所逼,彼作是念:『此四衢道牛跡少水,我若以手、以葉取者,則擾渾濁,不得除我熱極煩悶、飢渴頓乏。我寧可跪,手膝拍地,以口飲水。』彼即長跪[*],手膝拍地,以口飲水,彼即得除熱極煩悶、飢渴頓乏。如是,諸賢!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不淨行,心少有淨,莫得念彼身不淨行,口不淨行,但當念彼心少有淨。諸賢!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如是除。

「諸賢!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意不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當云何除?諸賢!猶如有人遠涉長路,中道得病,極困萎頓,獨無伴侶,後村轉遠,而前村未至。若有人來住一面,見此行人遠涉長路,中道得病,極困萎[*]頓,獨無伴侶,後村轉遠,而前村未至,彼若得侍人,從迥野中,將至村邑,與妙湯藥,餔養美食,好瞻視者,如是此人病必得差,謂彼人於此病人,極有哀愍慈念之心。如是,諸賢!見身口意不淨的人,不必恚惱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意不淨行,若慧者見,便作是念:『此賢身不淨行,口、意不淨行,莫令此賢因身不淨行,口、意不淨行,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賢得善知識者,捨身不淨行,修身淨行,捨口、意不淨行,修口、意淨行。如是,此賢因身淨行,口、意淨行,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生天上。』謂彼賢為此賢極有哀愍慈念之心,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如是除。

「諸賢!或有一人身淨行,口、意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當云何除?諸賢!猶村外不遠,有好池水,既清且美,其淵平滿,翠草被岸,華樹四周,若有人來,熱極煩悶,飢渴頓乏,風熱所逼,彼至池已,脫衣置岸,便入池中,恣意快浴,除熱煩悶、飢渴頓乏。如是,諸賢!或有一人身淨行,口、意淨行,常當念彼身之淨行,口、意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如是除。諸賢!我向所說五除惱法者,因此故說。」

尊者舍梨子所說如是。諸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水喻經第五竟(千一百一字)

中阿含經卷第五(七千一百七十四字)(初一日誦)

[校勘]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五除惱法」,巴利本作 Pañcāaghata-paṭivinayā。

「除」,大正藏原為「徐」,今依據前後文改作「除」。

「阿練若」,巴利本作 Arañña。

「糞掃衣」,巴利本作 paṃsu-kūla。

宋、元、明三本無「也」字。

「藳」,元、明二本作「苔」。[*]

「跪」,宋、元、明三本作「跽」。[*]

「萎」,大正藏原為「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萎」。[*]

「人」,宋、元、明三本作「月人」。

「長路」,宋、元、明三本作「路長」。

「妙」,宋、元、明三本作「好」。

「生」,明本作「至」。

明本無「水喻經第五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無「千一百一字」五字。

宋、元、明三本無「七千一百七十四字」八字。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註解]

恚惱:憤怒、氣恨。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嫌恨」。

糞掃衣:撿拾被丟棄的衣物,清洗後縫製成的衣服。又譯作「納衣」。穿糞掃衣而不穿施主布施的衣服是十二頭陀行(捨棄對衣服、飲食、住處的貪著,以修鍊身心、去除塵垢煩惱的苦行法)之一。

左手執之,右手舒張,若非大便、小便、涕、唾及餘不淨之所污處,又不穿者,便裂取之:左手拿起它,右手拉開它,撕下取用沒被大小便、鼻涕、口水等所污染的地方、也沒破洞的地方(來拼裝縫製成糞掃衣)。

藳:稻草等植物的莖稈。

牛跡水:牛腳踏在泥土產生的凹痕中蓄積的少量水。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正向的態度

不管來人的身、口、意是否清淨,修行人都不宜仇視對方。如果對方還有一點清淨,就要看到對方的優點,不聚焦在對方的缺點;縱使對方一無是處,也要憐憫對方、起慈悲心,而不要嫌惡對方。

在團體中共事也是如此,沒有完美的個人,但要達成目標,團隊要能彼此諒解,知道並善用各自的優點,以補足彼此的不足。否則如果看到的都是別人的缺點,共事起來自己也痛苦、團隊溝通也會出問題。這不表示不能看到人的缺點,而是要客觀地知道優點及缺點,不因此起主觀上的嫌惡之心。

  • 每個人都是自己業的主人,自己因別人的缺點而嫌惡,是由於自己的煩惱。因此修行人不管對方有什麼缺點,只需要看到自己的煩惱,進而不起煩惱。
  • 看到別人身口意過失時,自己如何避免起煩惱?本經中的譬喻列表整理如下:
譬喻 看到對方身口意過失時的態度
由丟棄的衣物中取出堪用的部分,拼裝縫置成糞掃衣 看到身不淨行的人,不管他身行的污穢,只取其堪用的部分
在堵滿枯葉的深水池中,撥開池口的枯葉,利用池水洗淨身體 看到口不淨行的人,不管他嘴巴不乾淨,而看他的優點
口極渴時,跪在地上小心地喝牛腳印中的一點髒水 看到身口不淨行的人,只取他可用的部分
見到長途跋涉而病重的人,要想到這人如果有適當的環境,仍能痊癒 看到身口意都不淨的人,應起憐憫慈悲的心
  • 見到身口不淨、意少淨的人,本經譬喻以「長跪,手膝拍地」來喝水,或許也是要我們放下身段、放下自我,而不去輕視他人。
  • 見到身口意都不淨的人,本經譬喻為見到長途跋涉而病重的人,要想到這人如果有適當的環境,仍能痊癒【Cathy請填寫】
  • 心理治療師的專業訓練中,要求從事心理治療的人縱使認為對方的心理沒救了,仍不放棄對方可能轉好的希望。這也有些類似本經對於身口意都不淨的人的譬喻。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