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_-_1_-例品-_2_-例經(第222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欲斷無明者,當修四念處。云何欲斷無明者,當修四念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觀內身如身,至觀覺、心、法如法,是謂欲斷無明者,當修四念處。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四念處。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四念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觀內身如身,至觀覺、心、法如法,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四念處。

「欲斷無明者,當修四正斷。云何欲斷無明者,當修四正斷?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善法為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已生善法為久住不忘、不退、增長、廣大修習具足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是謂欲斷無明者,當修四正斷。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四正斷。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四正斷?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善法為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已生善法為久住不忘、不退、增長、廣大修習具足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四正斷。

「欲斷無明者,當修四如意足。云何欲斷無明者,當修四如意足?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欲定如意足,成就斷行,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修精進定心定也。修思惟定如意足,成就斷行,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斷無明者,當修四如意足。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四如意足。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四如意足?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欲定如意足,成就斷行。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修精進定、心定也。修思惟定如意足,成就斷行,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四如意足。

「欲斷無明者,當修四禪。云何欲斷無明者,當修四禪?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欲斷無明者,當修四禪。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四禪。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四禪?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四禪。

「欲斷無明者,當修五根。云何欲斷無明者,當修五根?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信根、精進、念、定、慧根,是謂欲斷無明者,當修五根。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五根。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五根?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信根、精進、念、定、慧根,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五根。

「欲斷無明者,當修五力。云何欲斷無明者,當修五力?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信力、精進、念、定、慧力,是謂欲斷無明者,當修五力。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五力。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五力?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信力、精進、念、定、慧力,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五力。

「欲斷無明者,當修七覺支。云何欲斷無明者,當修七覺支[*]?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念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修法、精進、喜、息、定也。修捨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斷無明者,當修七覺支[*]。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七覺支[*]。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七覺支[*]?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念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修法、精進、喜、息、定也。修捨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修七覺支[*]。

「欲斷無明者,當修八支[*]聖道。云何欲斷無明者,當修八支[*]聖道?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正見乃至修正定為八,是謂欲斷無明者,當修八支[*]聖道。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八支[*]聖道。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八支[*]聖道?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正見乃至修正定為八,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八支[*]聖道。

「欲斷無明者,當修十一切處。云何欲斷無明者,當修十一切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第一地一切處,四維上下不二、無量。如是修水一切處、火一切處、風一切處、青一切處、黃一切處、赤一切處、白一切處、無量空處一切處。修第十無量識處一切處,四維上下不二、無量,是謂欲斷無明者,當修十一切處。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十一切處。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十一切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第一地一切處,四維上下不二、無量,如是修水一切處、火一切處、風一切處、青一切處、黃一切處、赤一切處、白一切處、無量空處一切處。修第十無量識處一切處,四維上下不二、無量。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十一切處。

「欲斷無明者,當修十無學法。云何欲斷無明者,當修十無學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無學正見,乃至修無學正智,是謂欲斷無明者,當修十無學法。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十無學法。云何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十無學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無學正見,乃至修無學正智。是謂欲別知無明者,當修十無學法。

「如無明,行亦如是,如行,識亦如是,如識,名色亦如是,如名色,六處亦如是,如六處,更樂亦如是,如更樂,覺亦如是,如覺,愛亦如是,如愛,受亦如是,如受,有亦如是,如有,生亦如是。欲斷老死者,當修四念處。云何欲斷老死者,當修四念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觀內身如身,至觀覺、心、法如法,是謂欲斷老死者,當修四念處。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四念處。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四念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觀內身如身,乃至觀覺、心、法如法,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四念處。

「欲斷老死者,當修四正斷。云何欲斷老死者,當修四正斷?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善法為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已生善法為久住不忘、不退、增長、廣大修習具足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是謂欲斷老死者,當修四正斷。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四正斷。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四正斷?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未生善法為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已生善法為久住不忘、不退、增長、廣大修習具足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四正斷。

「欲斷老死者,當修四如意足。云何欲斷老死者,當修四如意足?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欲定如意足,成就斷行。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修精進定、心定也。修思惟定如意足,成就斷行,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斷老死者,當修四如意足。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四如意足。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四如意足?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欲定如意足,成就斷行。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修精進定、心定也。修思惟定如意足,成就斷行,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四如意足。

「欲斷老死者,當修四禪。云何欲斷老死者,當修四禪?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欲斷老死者,當修四禪。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四禪。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四禪?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四禪。

「欲斷老死者,當修五根。云何欲斷老死者,當修五根?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信根、精進、念、定、慧根,是謂欲斷老死者,當修五根。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五根。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五根?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信根、精進、念、定、慧根,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五根。

「欲斷老死者,當修五力。云何欲斷老死者,當修五力?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信力、精進、念、定、慧力,是謂欲斷老死者,當修五力。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五力。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五力?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信力、精進、念、定、慧力,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五力。

「欲斷老死者,當修七覺支[*]。云何欲斷老死者,當修七覺支[*]?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念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修法、精進、喜、息、定也。修捨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斷老死者,當修七覺支[*]。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七覺支[*]。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七覺支[*]?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念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如是修法、精進、喜、息、定也。修捨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滅,趣非品,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修七覺支[*]。

「欲斷老死者,當修八支[*]聖道。云何欲斷老死者,當修八支[*]聖道?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正見乃至修正定為八,是謂欲斷老死者,當修八支[*]聖道。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八支[*]聖道。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八支[*]聖道?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正見乃至修正定為八,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八支[*]聖道。

「欲斷老死者,當修十一切處。云何欲斷老死者,當修十一切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第一地一切處,四維上下不二、無量。如是修水一切處、火一切處、風一切處、青一切處、黃一切處、赤一切處、白一切處、無量空處一切處,修第十無量識處一切處,四維上下不二、無量,是謂欲斷老死者,當修十一切處。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十一切處。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十一切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第一地一切處,四維上下不二、無量。如是修水一切處、火一切處、風一切處、青一切處、黃一切處、赤一切處、白一切處、無量空處一切處,修第十無量識處一切處,四維上下不二、無量。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十一切處。

「欲斷老死者,當修十無學法。云何欲斷老死者,當修十無學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無學正見,乃至修無學正智,是謂欲斷老死者,當修十無學法。如是數斷、解脫、過度、拔絕、滅止、總知、別知,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十無學法。云何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十無學法?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修無學正見,乃至修無學正智,是謂欲別知老死者,當修十無學法。」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例經第十一竟(四千八百七十三字)

阿含[*]例品第四竟(二萬二千一百四十九字)(第五後誦訖)

中阿含[*]經卷第六十(一萬一千三百七十七字)

後出中阿含[*]經記

釋法師於長安出《中阿含》、《增壹》、《阿毘曇》、《廣說》、《僧伽羅叉》、《阿毘曇心》、《婆須蜜》、《三法度》、《二眾從解脫》、《從解脫緣》,此諸經律,凡百餘万言,並違本失旨,名不當實,依俙屬辭,句味亦差,良由譯人造次未善晉言故使爾耳。會燕秦交戰,關中大亂,於是良匠背世,故以弗獲改正。乃經數年,至關東小清,冀州道人釋法和、罽賓沙門僧伽提和,招集門徒,俱遊洛邑,四、五年中研講遂精,其人漸曉漢語,然後乃知先之失也。於是,和乃追恨先失,即從提和更出《阿毘曇》及廣說也。自是之後,此諸經律漸皆譯正,唯《中阿含[*]》、《僧伽羅叉》、《婆須蜜》、《從解脫緣》未更出耳。

會僧伽提和進遊京師,應運流化,法施江左。于時晉國大長者,尚書令衛將軍、東亭侯優婆塞王元琳,常護持正法以為己任,即檀越也。為出經故,造立精舍,延請有道釋慧持等義學沙門四十餘人,施諸所安,四事無乏,又豫請經師僧伽羅叉,長供數年,然後乃以晉隆安元年丁酉之歲十一月十日,於揚州丹陽郡建康縣界,在其精舍,更出此《中阿含[*]》,請罽賓沙門僧伽羅叉令誦胡本,請僧伽提和轉胡為晉,豫州沙門道慈筆受,吳國李寶、康化共書,至來二年,戊戌之歲六月二十五日草本始訖。此《中阿含[*]》凡有五誦,都十八品,有二百二十二經,合五十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五字,分為六十卷。

時,遇國大難,未即正書,乃至五年辛丑之歲,方得正寫,校定流傳。其人傳譯,准之先出,大有不同,於此二百二十二經中,若委靡順從,則懼失聖旨,若從本制,名類多異舊,則逆忤先習,不怗眾情,是以其人不得自專,時有改本,從舊名耳。然五部異同,孰知其正?而道慈愚意怏怏,於違本故諸改名者,皆抄出注下,新舊兩存,別為一卷,與目錄相連,以示於後,將來諸賢令知同異,得更採訪,脫遇高明外國善晉胡方言者,訪其得失,刊之從正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宋、元二本無「例品」二字。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至」,大正藏原為「云」,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至」。

「數」,大正藏原為「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數」。

「支」,宋、聖二本作「枝」。[*]

「七」,元本作「十」。

「定」,宋、元二本作「四」。

「定」,宋、元、明三本作「定禪定」。

明本無「例經第十一竟」六字。

宋、元、明、聖四本無「四千八百七十三字」八字。

「中」,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磧砂藏補上。

「中阿含例品第四竟」,明本作「例品第十八竟」。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萬二千一百四十九字」十字。

「第五後誦訖」,大正藏原無「第五後誦訖」五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宋、元二本在「中阿含經卷第六十」後有「第五後誦訖」五字。

宋、元、明、聖四本無「一萬一千三百七十七字」十字。

大正藏原將「中阿含經卷第六十(一萬一千三百七十七字)」置於「中阿含例品第四竟(二萬二千一百四十九字)(第五後誦訖)」前行,今依據房山石經改置於卷末。

「俙」,聖本作「悕」。

「康」,聖本作「唐」。

「後出中阿含經記昔釋法師於長安……訪其得失,刊之從正」,此六百一十一字與房山石經相同,宋、元、明、磧砂藏、永樂北藏、嘉興藏六本無此六百一十一字。

聖本在「正」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註解]

總知:總體的了知。

別知:分別的了知。

四正斷:2.正確地勤奮於四個層面:(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其中「斷」指決斷,引申為勤奮的意思。另譯為「四正勤」。

欲定如意足,成就斷行:依「意欲」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其中「欲定」是指由(對禪定的、聖果的)意願、欲望而引發的禪定;「斷行」可解為斷除各種造作,也可解為勤奮努力(即行於「四正斷」);「如意足」又譯為「神足」,即神通的基礎。又譯為「欲定心成就斷如意足」、「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欲定精勤不懈滅行成就以修神足」、「自在三昧行盡神足」、「自在三昧神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欲定勤行成就神足」。

精進定(如意足,成就斷行):依「精進」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精進定」又譯為「勤定」。

心定(如意足,成就斷行):依「心念專注」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心定」又譯為「意定」。

思惟定如意足,成就斷行:依「慧觀」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思惟定」又譯為「觀定」、「誡三昧」。

十一切處:即以無量「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為專注對象(所緣)的修定。又譯為「十遍處」。

無學:阿羅漢已無惑可斷、畢業了,因此稱為「無學」。

釋法師:即曇摩難提。參閱『出三藏記集』卷十三(大五五‧九四下)、『高僧傳』卷一(大五十‧三二二下)。當時曇摩難提所譯之中阿含為第一譯本。」

阿毘曇:為音譯,其中「阿毘」指殊勝,「阿毘曇」字面直譯為「勝法」,又譯為「論」,指為闡明法義的問答論議,後來也指佛弟子對經的論述。又譯作「阿毘達磨」。

中阿含[……]從解脫緣:這些列出的經、律、論中,現今仍留存的只有《增一阿含經》、《阿毘曇心》、《婆須蜜》、《三法度》等,然其內容未必同於現今通行之其他版本。」(參考《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四)》)

會燕秦交戰,關中大亂:此係指姚萇入寇關內一事。

隆安元年:即東晉安帝隆安元年,西元397年。

令誦胡本:譯場上「執本」或「譯主」的工作。

轉胡為晉:譯場上「譯語」或「傳語」的工作。

李寶、康化共書:李寶、康化共同任譯場的「書記」。又彼等所書寫出者即為第二譯本之底本。

五年:隆安五年,西元401年,當年鳩摩羅什來到長安。

先出:指曇摩難提所譯的第一譯本。

[讀經拾得]

本經說明要斷無明、行、識……等十二因緣,則要修行三十七道品加上十一切處(十遍處。參見卷五十九第215經)、十無學法(無學正見……無學正定、正解脫、正智。參見卷四十九第189經)。

《雜阿含經》的第一卷、第一經,《中阿含經》的最後一卷、最後一經,剛好都有提綱契領的性質:《雜阿含經》闡明佛教的根本教理,尤其教導我們如何以智慧觀照一切,從卷一的第1經就開始展現了整體的脈絡;《中阿含經》重視煩惱的對治,尤其在修定的次第有務實的探討,在最後一卷、尤其是最後一經,作整體的總結,詳述了如何修定以發慧,而又不致於鑽牛角尖到十四無記的程度。

[註解]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