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眾多上尊名德比丘遊波羅利子ⓒ城,住在雞園ⓓ①。
是時,第十居士八城ⓔ②持多妙貨,往至波羅利子城治生販賣。於是,第十居士八城,彼多妙貨,貨賣速售,大得財利,歡喜踊躍,出波羅利子城,往詣雞園眾多上尊名德比丘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時,諸上尊名德比丘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
時,諸上尊比丘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於是,第十居士八城白曰:「上尊!尊者阿難今在何處?我欲往見。」
諸上尊比丘答曰:「居士!尊者阿難今在鞞舍離③獼猴江邊高樓臺觀④,若欲見者,可往至彼。」
爾時,第十居士八城即從座ⓕ起,稽首諸上尊比丘足,繞三匝而去,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白曰:「尊者阿難!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尊者阿難告曰:「居士!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居士問曰:「尊者阿難!世尊、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成就慧眼,見第一義,頗說一法,若聖弟子住漏盡無餘,得心解脫耶?」
尊者阿難答曰:「如是。」
居士問曰:「尊者阿難!世尊、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成就慧眼,見第一義。云何說有一法,若聖弟子住漏盡無餘,得心解脫耶?」
尊者阿難答曰:「居士!依初禪至四禪修法念處可得四果或三果多聞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法如法,彼依此處,觀法如法,住彼得漏盡者,或ⓖ有是處。若住彼,不得漏盡者,或因此法,欲法、愛法、樂法、靜ⓗ法,愛樂歡喜,斷五下分結盡,化生於彼而般涅槃,得不退法,終不還此。
「復次,居士!依四無量心修法念處可得四果或三果多聞聖弟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依此處,觀法如法,彼依此處,觀法如法,住彼得漏盡者,或有是處,若住彼,不得漏盡者,或因此法,欲法、愛法、樂法、靜[*]法,愛樂歡喜,斷五下分結盡,化生於彼而般涅槃,得不退法,終不還此。是謂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成就慧眼,見第一義,說有一法,若聖弟子住漏盡無餘,得心解脫。
「復次,居士!依四空定修法念處可得四果或三果多聞聖弟子度一切色想,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彼於此處,觀法如法,彼於此處,觀法如法,住彼得漏盡者,或有是處。若住彼,不得漏盡者,或因此法,欲法、愛法、樂法、靜[*]法,愛樂歡喜,斷五下分結盡,化生於彼而般涅槃,得不退法,終不還此。是謂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成就慧眼,見第一義,說有一法,若聖弟子住漏盡無餘,得心解脫。」
於是,第十居士八城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白曰:「尊者阿難!甚奇!甚特!我問尊者阿難一甘露門,而尊者阿難一時為我說於十二甘露法門,今此十二甘露法門必隨所依,得安隱出。尊者阿難!猶去村不遠,有大屋舍,開十二戶,若人所為故,入彼屋中。復一人來,不為彼人求義及饒益,不求安隱而燒彼屋。尊者阿難!彼人必得於此十二戶隨所依出,得自安隱。如是我問尊者阿難一甘露門,而尊者阿難一時為我說於十二甘露法門,今此十二甘露法門必隨所依,得安隱出。尊者阿難!梵志法、律中說不善法、律,尚供養師,況復我不供養大師尊者阿難耶?」
於是,第十居士八城即於夜中,施設極妙淨美豐饒食噉含消,施設食已,平旦敷座,請雞園眾及鞞舍離眾皆集一處,自行澡水,則以極妙淨美豐饒食噉含消,手自斟酌,令得飽滿,食訖收器,行澡水竟,持五百種物買屋別施尊者阿難。尊者阿難受已,施與招提僧⑤。
尊者阿難所說如是。第十居士八城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八城經第六竟ⓘ(一千一百七十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 「波羅利子」,巴利本作 Pāṭaliputta。
ⓓ 「雞園」,巴利本作 Kukkuṭārāma。
ⓔ 「第十居士八城」,巴利本作 Dasama-gahapati-Aṭṭakanāgara。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或」,宋本作「成」。
ⓗ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 明本無「八城經第六竟」六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一千一百七十字」七字。
[註解]
① 雞園:佛陀的道場之一,位於波羅利子城東南,佛滅後的阿育王曾加以整修成為國家級寺院。又譯為「雞林園」、「雞林精舍」、「鷄雀寺」。
② 第十居士八城:來自八城的第十居士。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八城之居士第十」。
③ 鞞舍離: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東北部,在恆河北岸,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的首都,這個城內主要的種族叫離車,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譯為「毘舍離」、「毘耶離」、「廣嚴城」。
④ 高樓臺觀:佛陀的道場之一,在毘舍離城北邊一大片天然林中的大講堂。又譯為「重閣講堂」、「大林精舍」。
⑤ 招提僧:遊化四方的僧人。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中說的「十二甘露門」是指修成十二種定(四禪、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修的定、四空定)之一,在止的基礎上修觀,修行「法念住」,得到智慧而解脫。也就是「因定發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