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_-_1_-雙品聖道經(第189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拘樓瘦劍磨瑟曇拘樓都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令眾生得清淨,離愁慼啼哭,滅憂苦懊惱,便得如法,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復有具,而有七支,於聖正定說習、說助,亦復說具。云何為七?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若有以此七支[*]習、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復有具。所以者何?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賢聖弟子如是心正定,頓盡婬、怒、癡,賢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頓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中正見最在其前。

「若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若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云何邪見?謂此見無施、無齋、無有咒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邪見。云何正見?謂此見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正見。是為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見成就正見,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見,成就正見,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見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若見邪志是邪志者,是謂正志。若見正志是正志者,亦謂正志。云何邪志?欲念、恚念、害念,是謂邪志。云何正志?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是謂正志。是為見邪志是邪志者,是謂正志。見正志是正志者,亦謂正志。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志成就正志,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志,成就正志,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志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若見邪語是邪語者,是謂正語。若見正語是正語者,亦謂正語。云何邪語?妄言、兩舌、麤言、綺語,是謂邪語。云何正語?離妄言、兩舌、麤言、綺語,是謂正語。是為見邪語是邪語者,是謂正語。見正語是正語者,亦謂正語。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語成就正語,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語,成就正語,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語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若見邪業是邪業者,是謂正業。若見正業是正業者,亦謂正業。云何邪業?殺生、不與取、邪婬,是謂邪業。云何正業?離殺、不與取、邪婬,是謂正業。是為見邪業是邪業者,是謂正業。見正業是正業者,亦謂正業。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業成就正業,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業,成就正業,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業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若見邪命是邪命者,是謂正命。若見正命是正命者,亦謂正命。云何邪命?若有求無滿意,以若干種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不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以非法也,是謂邪命。云何正命?若不求無滿[*]意,不以若干種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彼如法求衣被,則以法也。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則以法也,是謂正命。是為見邪命是邪命者,是謂正命。見正命是正命者,亦謂正命。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命,成就正命,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命,成就正命,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命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云何正方便?比丘者,已生惡法為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未生惡法為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未生善法為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已生善法為住不忘不退,轉增廣布,修習滿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是謂正方便。

「云何正念?比丘者,觀內身如身,觀至覺、心、法如法,是謂正念。

「云何正定?比丘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正定。

「云何正解脫?比丘者,欲心解脫,恚、癡心解脫,是謂正解脫。

「云何正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脫,知恚、癡心解脫,是謂正智也。是為學者成就八支,漏盡阿羅漢成就十支[*]

「云何學者成就八支[*]?學正見至學正定,是為學者成就八支[*]。云何漏盡阿羅漢[*]成就十支?無學正見至無學正智,是謂漏盡阿羅漢[*]成就十支[*]。所以者何?正見者,斷於邪見,若因邪見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斷之。若因正見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至正智者斷於邪智,若因邪智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斷之。若因正智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是為二十善品、二十不善品,是為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若有沙門、梵志者,我所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彼於如法有十詰責。云何為十?若毀呰正見,稱譽邪見。若有邪見沙門、梵志,若供養彼而稱譽彼。若有沙門、梵志者,我所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彼於如法是謂一詰責[*]。

「若毀呰,至正智,稱譽邪智。若有邪智沙門、梵志,若供養彼而稱譽彼。若有沙門、梵志,我所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彼於如法是謂第十詰責[*]。若有沙門、梵志,我所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是謂於如法有十詰責[*]。若更有餘沙門、梵志,蹲踞說蹲踞,無所有說無所有,說無因、說無作、說無業,謂彼彼所作善惡施設,斷絕破壞彼此,我所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彼亦有詰責[*]、愁憂恐怖。」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聖道經第三竟(千八百五字)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三」,明本作「八」。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支」,大德寺、聖二本作「枝」。[*]

「正」,宋、元、明三本作「正方便」。

「綺」,大正藏原為「猗」,今依據前後文改作「綺」。

「滿」,宋本作「漏」。[*]

聖本無「滅。未生善法為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十八字。

「學者成就八支」,巴利本作 Aṭṭhaṅgasamannāgato sekho。

「阿羅漢」,大正藏原為「阿羅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阿羅漢」。[*]

「漏盡阿羅漢成就十支」,巴利本作 Dasaṅgasamannāgato arahā。

「法品」,宋本作「品法」。

「詰責」,宋本作「詰嘖」。[*]

明本無「聖道經第三竟」六字。

宋、元、明、聖四本無「千八百五字」五字。

[註解]

三支:正見、正方便(正精進)、正念。照此經的說明,有「正見」才會知道八正道(彼如是知已……從見……);有「正方便」(正精進)才會求學想要行八正道(則便求學,欲……方便……);有「正念」才會斷於邪道、成就正道(斷邪道成就正道……)。因此不論是八正道的哪一支,都可說受這三支的影響。

二十善品:阿羅漢成就的十支(無學正見、無學正志、無學正語、無學正業、無學正命、無學正精進、無學正念、無學正定、正解脫、正智),以及基於十支修習無量善法至圓滿。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十無學法:

阿羅漢成就的十支是無學正見……無學正定、正解脫、正智。前八支是無學的八正道,也就是已成就了戒、定、慧三學。後二支即解脫、解脫知見。加起來也就是佛及阿羅漢成就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這十無學法也可完全對映到《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48經等說八正道的經文:「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心善解脫,聖弟子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四十大法品與成佛

此經中「二十善品、二十不善品,是為說四十大法品」,這段所說「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這是講釋迦牟尼佛「成佛說法」專用的描述句。不管南北大小什麼經律,描述佛陀的「成佛」就是用這一段話最後加個「於大眾中能獅子吼而吼」,而其中「無有能制而言非者」也就是佛陀的四無所畏。有興趣的同學可以 CBETA 搜尋「梵輪」關鍵字即可驗證。

原來漏盡阿羅漢基於八正道而成就的十支,就是成佛的基石。

再來看《中阿含》本經敘述二十善品、二十不善品的段落:「正見者,斷於邪見,若因邪見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斷之。若因正見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至正智者斷於邪智,若因邪智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斷之。若因正智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這段就更有「成佛」的fu了。

因此二十善品照語意來看,是:

  1. 無學正見
  2. 因正見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3. 無學正志
  4. 因正志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5. 無學正語
  6. 因正語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7. 無學正業
  8. 因正業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9. 無學正命
  10. 因正命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11. 無學正精進
  12. 因正精進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13. 無學正念
  14. 因正念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15. 無學正定
  16. 因正定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17. 正解脫
  18. 因正解脫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19. 正智
  20. 因正智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反之、要斷的,則是二十不善品。

原來,基於八正道無學十支的無量善法「滿具足」(圓滿)了,就相當於成佛了。

  • 本經提到了佛教對咒的態度:
    • 咒(願)有其世間用處:「若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若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云何邪見?謂此見無施、無齋、無有呪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邪見。」(CBETA, T01, no. 26, p. 735, c13-18)
    • 出家人不應以咒術等手段求取名聞利養:「云何邪命?若有求無滿意,以若干種畜生之呪,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CBETA, T01, no. 26, p. 736, a25-27)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