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於東園鹿子母堂。
爾時,世尊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堂上來下,在堂影中露地經行,為諸比丘廣說甚深微妙之法。彼時,異學阿夷那,沙門蠻頭弟子,遙見世尊從宴坐[*]起,堂上來下,在堂影中露地經行,為諸比丘廣說甚深微妙之法。異學阿夷那,沙門蠻頭弟子,往詣佛所,共相問訊,隨佛經行。世尊迴顧問曰:「阿夷那!沙門蠻頭實思五百思。若有異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自稱我有無餘、知無餘,見彼有過、自稱有過。」
異學阿夷那,沙門蠻頭弟子,答曰:「瞿曇!沙門蠻頭實思五百思。若有異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自稱我有無餘、知無餘,見彼有過、自稱有過。」
世尊復問曰:「阿夷那!云何沙門蠻頭實ⓔ思五百思?若有異ⓕ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自稱我有無餘、知無餘,見彼有過、自稱有過耶[*]?」
異學阿夷那,沙門蠻頭弟子,答曰:「瞿曇!沙門蠻頭作如是說:『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眠、若覺ⓖ,或晝、或夜,常無礙知見。或時逢𩣺ⓗ象、逸馬、𩣺[*]車、叛兵、走男、走女,或行如是道,逢惡象、惡馬、惡牛、惡狗,或值蛇ⓘ聚,或得塊擲,或得杖打,或墮溝瀆,或墮廁中,或乘臥牛,或墮深坑,或入刺中,或見村邑,問名問道,見男見女,問姓問名,或觀空舍,或如是入族。彼既入已,而問我曰:「尊從何行?」我答彼曰:「諸賢!我趣惡道也。」』瞿曇!沙門蠻頭如是比ⓙ思五百思。若有異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自稱我有無餘、知無餘,見彼有過也。」
於是,世尊離於經行,至經行道ⓚ頭敷尼師壇ⓛ,結跏趺坐,問諸比丘:「我所說智慧事,汝等受持耶ⓜ?」彼諸比丘默然不答。
世尊復至再三問曰:「諸比丘!我所說智慧事,汝等受持耶[*]?」諸比丘亦至再三默然不答。
彼時,有一比丘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說智慧事,諸比丘從世尊聞,當善受持。」
世尊告曰:「比丘!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具分別說。」
時,諸比丘白曰:「唯然。當受教聽。」
佛復告曰:「凡有二眾,一曰法眾,二曰非法眾。何者非法眾?或有一行非法說非法,彼眾亦行非法說非法,彼非法人住非法眾前,自已所知,而虛妄言,不是真實,顯示分別,施設其行,流布次第說法,欲斷他意弊惡,難詰不可說也。於正法ⓞ中,不可稱立自已所知,彼非法人住非法眾前,自稱我有智慧普知,於中若有如是說智慧事者,是謂非法眾。何者法眾?或有一行法說法,彼眾亦行法說法,彼法人住法眾前,自已所知,不虛妄言,是真是實,顯示分別,施設其行,流布次第說,欲斷他意弊惡,難詰則可說也。於正法中而可稱立自已所知,彼法人住法眾前,自稱我有智慧普知,於中若有如是說智慧事者,是謂法眾。是故汝等當知法、非法,義與非義,知法、非法,義、非義已,汝等當學如法如義。」
佛說如是,即從座起,入室宴坐[*]。於是諸比丘便作是念:「諸賢!當知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即從坐起,入室宴坐[*]。『是故,汝等當知法、非法,義與非義,知法、非法,義、非義已,汝等當學如法如義。』」彼復作是念:「諸賢!誰能廣分別世尊向所略說義?」彼復作是念:「尊者阿難是佛侍者而知佛意,常為世尊之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尊者阿難能廣分別世尊向所略說義。諸賢!共往詣尊者阿難所,請說此義。若尊者阿難為分別者,我等當善受持。」
於是,諸比丘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尊者阿難!當知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即從坐起,入室宴坐[*]。『汝等當知法、非法,義與非義,知法、非法,義、非義已,汝等當學如法如義。』我等便作是念:『諸賢!誰能廣分別世尊向所略說義!』我等復作是念:『尊者阿難是佛侍者而知佛意,常為世尊之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尊者阿難能廣分別世尊向所略說義。』唯願尊者阿難為慈愍故而廣說之。」
尊者阿難告曰:「諸賢!聽我說喻,慧者聞喻則解其義。諸賢!猶如有人欲得求實,為求實故,持斧入林,彼見大樹成根、莖、節、枝、葉、華、實,彼人不觸根、莖、節、實,但觸枝、葉。諸賢所說亦復如是。世尊現在,捨來就我而問此義。所以者何?諸賢!當知世尊是眼、是智、是義、是法、法主、法將,說真諦義,現一切義由彼世尊,諸賢應往詣世尊所而問此義:『世尊!此云何?此何義?』如世尊說者,諸賢等當善受持。」
時,諸比丘白曰:「唯然。尊者阿難!世尊是眼、是智、是義、是法、法主、法將,說真諦義,現一切義由彼世尊。然尊者阿難是佛侍者而知佛意,常為世尊之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尊者阿難能廣分別世尊向所略說義。唯願尊者阿難為慈愍故而廣說之。」
尊者阿難告諸比丘:「諸賢等!共聽我所說。諸賢!邪見非法,正見是法。若有因邪見生無量惡不善法者,是謂非義;若因正見生無量善法者,是謂是ⓟ義。諸賢!乃至邪智非法,正智是法,若因邪智生無量惡不善法者,是謂非義;若因正智生無量善法者,是謂是義。諸賢!謂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即從坐起,入室宴坐[*]。『是故汝等當知法、非法,義與非義,知法、非法,義、非義已,汝等當學如法如義。』此世尊略說,不廣分別義,我以此句、以此文廣說如是,諸賢可往詣ⓠ佛具陳,若如世尊所說義者,諸賢等便可受持。」
於是,諸比丘聞尊者阿難所說,善受持誦,即從坐起,繞尊者阿難三匝而去,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白曰:「世尊!向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即從坐起,入室宴坐[*]。尊者阿難以此句、以此文而廣說之。」
世尊聞已,歎曰:「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義。所以者何?謂師為弟子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廣說之。如阿難所說,汝等應當如是受持。所以者何?以說觀義應如是也。」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夷那經第二竟ⓡ(千八百二十八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二」,明本作「七」。
ⓒ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 「宴坐」,大正藏原為「燕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坐」。[*]
ⓔ 大正藏無「實」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異」,大德寺本作「異學」。
ⓖ 「覺」,大正藏原為「寤」,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覺」。
ⓗ 「𩣺」,大德寺本作「奔」。[*]
ⓘ 「蛇」,宋、元、明三本作「青蛇」。
ⓙ 大正藏在「比」字之後有一「丘」字,今依據金藏乙本、福州藏、磧砂藏、永樂北藏四本刪去。
ⓚ 大正藏無「道」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壇」,大正藏原為「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壇」。
ⓜ 「耶」,大德寺本作「邪」。[*]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 大正藏在「法」字之後有一「律」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是」,宋、元、明三本作「正」。
ⓠ 「詣」,大正藏原為「向」,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詣」。
ⓡ 明本無「阿夷那經第二竟」七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千八百二十八字」七字。
[註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問當時在場的弟子是否有受持智慧的事(南傳的對應經文為「智者的事」)?弟子沒敢回答,可能因為在場的弟子修行不夠,不敢作聲。這些弟子後來在佛陀略說後,先找阿難請問(廣分別),而不敢直接問佛陀,可能是因為羞愧,而先找隨和的阿難請教。
南傳的對應經文沒有「諸比丘亦至再三默然不答」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