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_-_1_-雙品求解經(第186經)
我聞如是: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於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彼世尊正盡覺不可知,云何求解於如來乎ⓒ?」
時,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為法本,世尊為法主ⓓ,法由世尊,唯願說之,我等聞已,得廣知義。」
佛便告曰:「比丘!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具分別說。」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世尊告曰:「沒有他心通的人,也可以用看的、用聽的來推敲尊者是否清淨緣於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當以二事求解ⓔ如來,一者眼知色,二者耳聞聲。若有穢污眼、耳知法,是彼尊者為有、為無耶?若求時,則知所有穢污眼、耳知法,彼尊者無。若無此者,當復更求,若有雜眼、耳知法①,是彼尊者為有、為無耶?若求時,則知所有雜眼、耳知法,彼尊者無。若無此者,當復更求,若有白淨眼、耳知法,是彼尊者為有、為無耶?若求時,則知所有白淨眼、耳知法,彼尊者有。若有此者,當復更求,彼尊者為長夜行此法、為暫行耶?若求時,則知彼尊者長夜行此法,不暫行也。若常行者,當復更求,彼尊者為為名譽,為為利義入此禪耶?不為名譽,不為利義入此ⓕ禪耶?若求時,則知彼尊者非為災患故入此禪也。
「若有作是說:『彼尊者樂行非恐怖,離欲不行欲,欲已盡也。』便應問彼:『賢者!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令賢者自正觀如是說,彼尊者樂行非恐怖,離欲不行欲,欲已盡耶?』彼若作是答:『賢者!我不知彼心,亦非餘事知,然彼尊者或獨住,或在眾,或在集會。若有善逝,若為善逝所化為宗主,因食可見彼賢者,我不自知,我從彼尊者聞,面前諮受,我樂行非恐怖,離欲不行欲,欲已盡也。賢者!我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令我自正觀如是說,彼尊者樂行不ⓖ恐怖,離欲不行欲,欲已盡也。』
「於中當復問彼如來法。若有穢污眼、耳知法,有彼處此法滅盡無餘。若有雜眼、耳知法,有彼處此法滅盡無餘。若有白淨法,有彼處此法滅盡無餘,如來為彼答。若有穢污眼、耳知法,有彼處此法滅盡無餘。若有雜眼、耳知法,有彼處此法滅盡無餘。若有穢污眼、耳知法,如來滅斷拔絕根本,終不復生。若有雜眼、耳知法,如來滅斷拔絕根本,終ⓗ不復生。若有白淨法,如是我白淨,如是境界,如是沙門,我如是成就此正法、律。有信弟子往見如來,奉侍如來,從如來聞法,如來為說法,上復上,妙復妙,善除黑白②。如來為說法,上復上,妙復妙,善除黑白者,如是如是聞已,知斷一法,於諸法得究竟,淨ⓘ信世尊,彼世尊正盡覺也。
「復應問彼:『賢者!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令賢者知斷一法,於諸法得究竟?淨[*]信世尊,彼世尊正盡覺耶?』彼如是答:『賢者!若ⓙ我不知世尊心,亦非餘事知,我因世尊有如是淨[*]信,世尊為我說法,上復上,妙復妙,善除黑白。賢者!如如世尊為我說法者,如是如是我聞,如來為我說法,上復上,妙復妙,善除黑白。如是如是我聞已,知斷一法,於諸法得究竟,淨[*]信世尊,彼世尊正盡覺也ⓚ。賢者!我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令我知斷一法,於諸法得究竟,淨[*]信世尊,彼世尊正盡覺也。若有此行、有此力,深著如來信根已立者,是謂信見本不壞智相應,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奪,如是求解如來,如是正知如來。』」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求解經第五竟ⓜ(千一十八字)ⓝ
中阿含雙品第四竟(九千九百一十九字)ⓞ(第四分別誦竟)ⓟⓠ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八(九千九百一十九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 「乎」,聖本作「于」。
ⓓ 聖本無「主」字。
ⓔ 「解」,聖本作「解脫」。
ⓕ 「此」,宋本作「於」。
ⓖ 聖本無「不」字。
ⓗ 「終」,宋、元、明三本作「絕」。
ⓘ 「淨」,大正藏原為「靖」,宋、元、明三本作「淨」,聖本作「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淨」。[*]
ⓙ 大正藏無「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也」,宋、元、明三本作「耶」。
ⓛ 明本在「奉行」二字後有「第四分別誦訖」六字。
ⓜ 明本無「求解經第五竟」六字。
ⓝ 明、聖二本無「千一十八字」五字。
ⓞ 聖本無「九千九百一十九字」八字。
ⓟ 聖本在「竟」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 宋、元、明三本無「中阿含雙品第四竟(九千九百一十九字)(第四分別誦竟)」二十二字。
ⓡ 「九千九百一十九字」,宋、元二本作「九千九百四十六字」,明、聖二本無「九千九百一十九字」八字。
ⓢ 大正藏原將「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八(九千九百一十九字)」置於「中阿含雙品第四竟(九千九百一十九字)(第四分別誦竟)」前行,今依據聖本改置於卷末。
[註解]
① 雜眼、耳知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混雜法」。
② 善除黑白:善於超越世俗的善惡業。相當的《長阿含經》經文作「說黑、白法,緣、無緣法,照、無照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黑白有對比的法」。
[對應經典]
- 待加上:《長阿含經》卷十二「(一八)第二分自歡喜經第十四」
- 南傳《中部尼柯耶》〈雙小品5〉第47經思察經。
[讀經拾得]
佛陀說:「緣於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當以二事求解如來:一者眼知色,二者耳聞聲。」沒有他心通的人,也能透過觀察他人的外表而推敲他人的內心狀態,即所謂聽其言、觀其行。
觀察的次序是:
- 有無穢污眼、耳?無
- 有無雜眼、耳?無
- 有無白淨眼、耳?有
- 有無長夜行此法?有
- 是否為名譽,為利益?否
待整合: c.f.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1236745063165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