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心品受法經-_2_-(第174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真實有四種受法。云何為四?或有受法現樂、當來受苦報,或有受法現苦、當來受樂報,或有受法現苦、當來亦受苦報,或有受法現樂、當來亦受樂報。

「云何受法現樂、當來受苦報?或有沙門、梵志,快莊嚴女共相娛樂,作如是說:『此沙門、梵志於欲見當來有何恐怖,有何災患,而斷於欲,施設斷欲?此快莊嚴於女身體樂更樂觸。』彼與此女共相娛樂,於中遊戲,彼受此法,成具足已,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方作是念:『彼沙門、梵志於欲見此當來恐怖,見此災患故,斷於欲,施設斷欲。我等因欲、諍欲、緣欲故,受如是極苦、甚重苦也。』

「猶春後月,日中極熱,有葛藤,日炙坼迸,墮一娑羅樹下。彼時,娑羅樹神因此故而生恐怖,於是,彼樹神若邊傍種子村神、村百穀藥木有親親朋友樹神,於種子見當來有恐怖、有災患故,便往至彼樹神所,而慰勞曰:『樹神勿怖!樹神勿怖!今此種子或為鹿食,或孔雀食,或風吹去,或村火燒,或野火燒,或敗壞不成種子。如是,樹神!汝得安隱。若此種子非為鹿食,非孔雀食,非風吹去,非村火燒,非野火燒,亦非敗壞不成種子,此種子不缺不穿,亦不剖坼,不為風、雨、日所中傷,得大雨漬,便速生也。』

「彼樹神而作是念:『以何等故?彼邊傍種子村神、村百穀藥木親親朋友樹神,於種子見當來有何恐怖?有何災患?而來慰勞我言:「樹神勿怖!樹神勿怖!樹神!此種子或為鹿食,或為孔雀食,或風吹去,或村火燒,或野火燒,或敗壞不成種子。如是,樹神!汝得安隱。若此種子非為鹿食,非孔雀食,非風吹去,非村火燒,非野火燒,亦非敗壞不成種子,此種子不缺不穿,亦不剖坼[*],不為風、雨、日所中傷,得大雨漬,便速生也。」』成莖枝葉柔軟成節,觸體喜悅,此莖枝葉柔軟成節,觸體喜悅,樂更樂觸。此緣樹成大枝節葉,纏裹彼樹,覆蓋在上。覆蓋在上已,彼樹神而作是念:『彼邊傍種子村神、村百穀藥木親親朋友樹神,於種子見此當來恐怖,見此災患故,而來慰勞我言:「樹神勿怖!樹神勿怖!樹神!此種子或為鹿食,或孔雀食,或風吹去,或村火燒,或野火燒,或敗壞不成種子。如是,樹神!汝得安隱。若此種子非為鹿食,非孔雀食,非風吹去,非村火燒,非野火燒,亦非敗壞不成種子,此種子不缺不穿,亦不剖坼[*],不為風、雨、日所中傷,得大雨漬,便速生也。」我因種子、緣種子故,受此極苦甚重苦也。』

「如是,或有沙門、梵志,快莊嚴女共相娛樂,作如是說:『此沙門、梵志於欲見當來有何恐怖,有何災患,而斷於欲,施設斷欲?此快莊嚴於女身體樂更樂觸。』彼與此女共相娛樂,於中遊戲,彼受此法,成具足已,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方作是念:『彼沙門、梵志於欲見此當來恐怖,見此災患故,斷於欲,施設斷欲。我等因欲、諍欲、緣欲故,受如是極苦甚重苦也。』是謂受法現樂、當來受苦報。

「云何受法現苦、當來受樂報?或有一自然重濁欲、重濁恚、重濁癡,彼數隨欲心,受苦憂慼,數隨恚心、癡心,受苦憂慼。彼以苦以憂,盡其形壽,修行梵行,乃至啼泣墮淚,彼受此法,成具足已,身壞命終,必昇善處,生於天中,是謂受法現苦、當來受樂報。

「云何受法現苦、當來亦受苦報?或有沙門、梵志裸形無衣,或以手為衣,或以葉為衣,或以珠為衣,或不以瓶取水,或不以櫆取水,不食刀杖劫抄之食,不食欺妄食,不自往不遣信不來尊不善尊不住尊若有二人食,不在中食不懷妊家食,不畜狗家食,家有糞蠅飛來而不食,不噉魚,不食肉,不飲酒,不飲惡水,或都不飲,學無飲行。或噉一口,以一口為足,或二、三、四,乃至七口,以七口為足。或食一得,以一得為足,或二、三、四,乃至七得,以七得為足。或日一食,以一食為足,或二、三、四、五、六、七日、半月、一月一食,以一食為足。或食菜茹,或食稗子,或食[楑-天+示]米,或食雜䵃,或食頭頭羅食,或食麤食。或至無事處,依於無事,或食根,或食果,或食自落果。或持連合衣,或持毛衣,或持頭舍衣,或持毛頭舍衣,或持全皮,或持穿皮,或持全穿皮。或持散髮,或持編髮,或持散編髮,或有剃髮,或有剃鬚,或剃鬚髮,或有拔髮,或有拔鬚,或拔鬚髮。或住立斷坐,或修蹲行,或有臥刺,以刺為床,或有臥草,以草[*]為床。或有事水,晝夜手抒。或有事火,竟宿燃之。或事日、月、尊祐大德,叉手向彼。如此之比,受無量苦,學煩熱行,彼受此法,成具足已,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是謂受法現苦、當來亦受苦報。

「云何受法現樂、當來亦受樂報?或有一自然不重濁欲、不重濁恚、不重濁癡,彼不數隨欲心,受苦憂慼,不數隨恚心、癡心,受苦憂慼,彼以樂以喜,盡其形壽,修行梵行,乃至歡喜心。彼受此法,成具足已,五下分結盡,化生於彼而般涅槃,得不退法,不還此世。是謂受法現樂、當來亦受樂報。世間真實有是四種受法者,因此故說。」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受法經第三竟(一千五百八十三字)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明本作「受法經上」。

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四種受法」,巴利本作 Cattāri dhammasamādānāni。

「藤」,宋本作「騰」。

「日」,大正藏原為「曰」,高麗藏作「曰」,磧砂藏、明二本作「日」,今依據磧砂藏、明二本改作「日」。

「坼」,大正藏原為「圯」,高麗藏作「圯」,宋本作「岸」,磧砂藏、元、明三本作「坼」,今依據磧砂藏、元、明三本改作「坼」。

「娑羅」,巴利本作 Sāla。

「村」,宋本作「得」。

「剖坼」,宋本作「剖拆」。[*]

「種」,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大正藏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而」,大正藏原為「方」,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而」。

「恐」,宋本作「有何恐」。

「見此」,宋本作「有何」。

「怖」,宋、元、明三本作「恐」。

大正藏無「樹神」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茹」,大正藏原為「茄」,今依據高麗藏改作「茹」。

「頭頭羅食」,大正藏原為「頭頭邏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頭頭羅食」。

「麤」,宋本作「鹿」。

「草」,宋、元二本作「菓」,明本作「果」。[*]

「宿」,大正藏原為「昔」,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宿」。

「喜」,大正藏原為「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喜」。

明本無「受法經第三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無「一千五百八十三字」八字。

[註解]

受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法的受持」。

葛藤子:豆科葛藤屬植物葛藤的種子。葛藤是多年生纏繞性藤本植物,莖可長十公尺以上,生命力旺盛、攀附能力強,常遮蔽所攀附植物的陽光,嚴重時可導致大面積的樹木死亡。

娑羅樹:南亞常見的龍腦香科娑羅屬高大喬木。

自然:本性,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本來」。

重濁欲:貪欲熾盛。

不食刀杖劫抄之食:不吃以刀棍掠取來的食物。相當的《長阿含經》經文作「不受兩刀中間食」,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從棒杖中間食」。

不自往:不在沒受邀請下自己前往受食物供養。

不遣信:不接受傳話人邀請的食物供養。。

不來尊:受邀請卻不來。

不善尊:不接受「善哉!尊者」這樣邀請的食物供養。

不住尊:受邀請卻不停下來。

若有二人食,不在中食:如果有兩人在一起吃東西,就不跟他們一起吃。

不懷妊家食:不向孕婦或孕婦家乞食。

五下分結: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貪欲、瞋恚。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聖者,這一世結束後就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比較「受法現苦、當來受樂報」和「受法現樂、當來亦受樂報」,只要是修行梵行,就能受樂報,但有的人習慣貪瞋癡,因此修行得很痛苦;有的人貪瞋癡較輕,能歡喜修行,因此修行得很快樂。這或許也算是在一念之間,當下自己的心境決定了是苦還是樂。

c.f. yifertw.blogspot.tw/2011/04/2_18.html

接著是《中阿含.174經.受法經》的例子,依漢譯經文來澄清巴利經文的句意。此經敘述沈溺於感官欲樂的危險有如沙羅樹逐漸被蔓藤爬滿(而枯死),這個譬喻的巴利版敘述起初當蔓藤的種子落在沙羅樹旁時,住在沙羅樹的樹神十分憂慮,他的朋友安慰他說種子會被一些動物吃掉、帶走、或者此種子可能成為「非種 abījaṃ vā pan’ assa 」 ,「非種」的意思並不清楚,在《中阿含》可以幫忙解釋這個意涵,漢譯《中阿含.174經》的相當字句是「敗壞不成種子」。

(10)《中阿含.174經》:「或敗壞不成種子。」

以下待整理。

世尊說明,現在與未來,受苦與受樂,有四種模式。

1. 現樂後苦

今生沉溺於慾樂,死後往生到地獄,受極大苦。

2. 現苦後樂

今生貪欲、嗔恚、愚痴熾盛,經常感受到隨著貪欲、嗔恚、愚痴生起的苦與憂,終身修清淨行,清淨圓滿,死後往生天界,受勝妙樂。

3. 現苦後苦

今生行苦行,死後往生到地獄,受極大苦。

4. 現樂後樂

今生貪欲、嗔恚、愚痴淡薄,不經常感受到隨著貪欲、嗔恚、愚痴生起的苦與憂,終身依喜樂修清淨行,斷除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死後往生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