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根本分別品阿難說經(第167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為諸比丘夜集講堂,說跋地羅帝偈及其義也。
爾時,有一比丘過夜平旦,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白曰:「世尊!彼尊者阿難為諸比丘夜集講堂,說跋地羅帝偈及其義也。」
於是,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阿難比丘所,作如是語:『阿難!世尊呼汝。』」
彼一比丘受世尊教,即從座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往至尊者阿難所而語曰:「世尊呼尊者阿難!」
尊者阿難即往佛所,稽首作禮,卻住一面,世尊問曰:「阿難!汝實為諸比丘夜集講堂,說跋地羅帝偈及其義耶?」
尊者阿難答曰:「唯然。」
世尊問曰:「阿難!汝云何為諸比丘說跋地羅帝偈及其義耶?」
尊者阿難即便說曰:
「慎莫念過去, 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 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 彼亦當為思,
念無有堅強, 慧者覺如是。
若ⓒ作聖人行, 孰知愁於死,
我要不會彼, 大苦災患終。
如是行精勤ⓓ, 晝夜無懈怠,
是故常當說, 跋地羅帝偈。」
世尊即復問曰:「阿難!云何比丘念過去耶?」
尊者阿難答曰:「世尊!若有比丘樂過去色,欲、著、住,樂過去覺、想、行、識,欲、著、住,如是比丘念過去也。」
世尊即復問曰:「阿難!云何比丘不念過去?」
尊者阿難答曰:「世尊!若比丘不樂過去色,不欲、不著、不住,不樂過去覺、想、行、識,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念過去。」
世尊即復問曰:「阿難!云何比丘願未來耶?」
尊者阿難答曰:「世尊!若比丘樂未來色,欲、著、住,樂未來覺、想、行、識,欲、著、住,如是比丘願未來也。」
世尊即復問曰:「阿難!云何比丘不願未來?」
尊者阿難答曰:「世尊!若比丘不樂未來色,不欲、不著、不住,不樂未來覺、想、行、識,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願未來。」
世尊即復問曰:「阿難!云何比丘受現在法?」
尊者阿難答曰:「世尊!若比丘樂現在色,欲、著、住,樂現在覺、想、行、識,欲、著、住,如是比丘受現在法。」
世尊即復問曰:「阿難!云何比丘不受現在法?」
尊者阿難答曰:「世尊!若比丘不樂現在色,不欲、不著、不住,不樂現在覺、想、行、識,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受現在法。世尊!我以如是為諸比丘夜集講堂,說跋地羅帝偈及其義也。」
於是,世尊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義、有法。所以者何?謂弟子在師面前如是句、如是文廣說此義,實如阿難比丘所說,汝等應當如是受持。所以者何?此說觀義應如是也。」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難說經第六竟ⓕ(七百七十二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 「若」,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若」。
ⓓ 「勤」,大正藏原為「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勤」。
ⓔ 「中」,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 明本無「阿難說經第六竟」七字。
ⓖ 元、明、聖三本無「七百七十二字」六字。
[註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第165經解說跋地羅帝偈,是從不染著六根因緣的角度。第166、167經則是從不染著五陰的角度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