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一四五_梵志品瞿默目揵連經(第145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尊者阿難ⓑ遊王舍城ⓒ。
爾時,摩竭陀ⓓ大臣雨勢ⓔ治王舍城,為防跋耆故。於是,摩竭陀大臣雨勢遣瞿默目揵連ⓕ田作人,往至竹林加蘭哆園ⓖ。
爾時,尊者阿難過夜平旦,著衣持鉢,為乞食故,欲ⓗ入王舍城。於是,尊者阿難作是念:「且置王舍城乞食,我寧可往詣瞿默目揵連田作人所。」於是,尊者阿難往詣瞿默目揵連田作人所。
梵志瞿默目揵連遙見尊者阿難來,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尊者阿難,白曰:「善來,阿難!久不來此,可坐此座。」尊者阿難即坐彼座。
梵志瞿默目揵連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阿難!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尊者阿難報曰:「目揵連!汝便可問,我聞當思。」
則便問曰:「阿難!頗有一比丘與沙門瞿曇ⓙ等耶?」
尊者阿難與梵志瞿默目揵連共論此事時,爾時,摩竭陀ⓚ大臣雨勢慰勞田作人,往詣梵志瞿默目揵連田作人所。
摩竭陀[*]大臣雨勢遙見尊者阿難坐在梵志瞿默目揵連田作人中,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問曰:「阿難!與梵志瞿默目揵連共論何事,以何事故共會此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梵志瞿默目揵連問我:『阿難!頗有一比丘與沙門瞿曇等耶?』」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云何答彼?」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都無一比丘與世尊等等。」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唯然,阿難!無一比丘與世尊等等。頗有一比丘為沙門瞿曇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都無一比丘為世尊所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唯然。無一比丘與沙門瞿曇等等;亦無一比丘為沙門瞿曇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者。頗有一比丘與眾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亦無一比丘與眾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唯然。無一比丘與沙門瞿曇等等;亦無一比丘為沙門瞿曇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者;亦無一比丘與眾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者。阿難!若爾者,汝等無所依,共和合、不諍、安隱,同一一教,合一水乳,快樂遊行,如沙門瞿曇在時耶?」
尊者阿難告曰:「雨勢!汝莫作是說,言我等無所依。所以者何?我等有所依耳。」
摩竭陀[*]大臣雨勢白曰:「阿難!前後所說何不相應?阿難向如是說:『無一比丘與世尊等等;亦無一比丘為世尊所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亦無一比丘與眾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阿難!何因何緣,今說我有所依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我等依法不依人不依於人而依於法。雨勢!我等若依村邑遊行,十五日說從ⓝ解脫①時,集坐一ⓞ處。若有比丘知法者,我等請彼比丘為我等說法。若彼眾清淨者,我等一切歡喜奉行彼比丘所說。若彼眾不清淨者,隨法所說,我等教作是。」
摩竭陀[*]大臣雨勢白曰:「阿難!非汝等教作是,但法教作是。阿難!如是少法、多法可得久住者,如是阿難等共和合、不諍、安隱,同一一教,合一水乳,快樂遊行,如沙門瞿曇在時。」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頗有可尊敬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有可尊敬。」
雨勢白曰:「阿難!前後所說何不相應?阿難向如是說:『無一比丘與世尊ⓟ等等;亦無一比丘為世尊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亦無一比丘與眾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阿難!汝何因何緣,今說有可尊敬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世尊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有十法而可尊敬,我等尊敬修行人若見比丘有此十法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云何為十?雨勢!比丘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行增上戒②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誦習至千ⓡ,意所推ⓢ觀,明見深達ⓣ。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多聞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作善知識,作善朋友,作善伴黨。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善知識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樂住遠離,成就二遠離,身及心也。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樂住遠離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樂於宴ⓤ坐③,內行正止,亦不離伺④,成就於觀,增長空行⑤。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樂宴[*]坐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隨所遊至,與衣鉢俱,行無顧戀。猶如鷹鳥,與ⓥ兩翅俱,飛翔空中;如是比丘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隨所遊至,與衣鉢俱,行無顧戀。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知足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常行於念,成就正念⑥,久所曾習,久所曾聞,恒憶不忘。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有正念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精懃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修行智慧,觀興衰法⑦,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行慧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雨勢!我等若見比丘諸漏盡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雨勢!世尊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此十法而可尊敬。雨勢!我等若見比丘行此十法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於是,彼大眾放高大音聲:『可修直道⑧,非不可修,若修直道,非不可修者,隨世中阿羅訶愛敬、尊重、供養、禮事。若諸尊可修直道而能修者,是故世中阿羅訶愛敬、尊重、供養、禮事。』」
於是,摩竭陀[*]大臣雨勢及其眷屬問曰:「阿難!今遊何處?」
尊者阿難答曰:「我今遊行此王舍城竹林加蘭哆園。」
「阿難!竹林加蘭哆園至可愛樂,整ⓦ頓可喜ⓧ,晝不喧鬧,夜則靜ⓨ寂,無有蚊虻,亦無蠅蚤,不寒不熱。阿難!樂住竹林加蘭哆園耶?」
尊者阿難答曰:「如是。雨勢!如是。雨勢!竹林加蘭哆園至可愛樂,整[*]頓可喜[*],晝不喧鬧,夜則靜[*]寂,無有蚊虻,亦無蠅蚤,不寒不熱。雨勢!我樂住竹林加蘭哆園中。所以者何?以世尊擁護故。」
是時,婆難ⓩ大將在彼眾中。婆難大將白曰:「如是。雨勢!如是。雨勢!竹林加蘭哆園至可愛樂,整[*]頓可喜[*],晝不喧鬧,夜則靜[*]寂,無有蚊虻,亦無蠅蚤,不寒不熱,彼尊者樂住竹林加蘭哆園。所以者何?此尊者行伺、樂伺故。」
摩竭陀[*]大臣雨勢聞已,語曰:「婆難大將!沙門瞿曇昔時遊行金鞞羅樂園中,婆難大將!爾時我數往詣彼,見沙門瞿曇。所以者何?沙門瞿曇行伺、樂伺,稱歎一切伺。」
尊者阿難聞已,告曰:「雨勢!莫作是說,沙門瞿曇稱說一切伺。所以者何?世尊或稱說伺,或不稱說。」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沙門瞿曇不稱說伺,不稱說何等伺?」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或有一貪欲所纏而起貪欲,不知出要如真,彼為貪欲所障礙故,伺、增伺而重伺。雨勢!是謂第一伺,世尊不稱說。復次,雨勢!或有一瞋恚所纏而起瞋恚,不知出要如真,彼為瞋恚所障礙故,伺、增伺而重伺。雨勢!是謂第二伺,世尊不稱說。復次,雨勢!睡眠所纏而起睡眠,不知出要如真,彼為睡眠所障礙故,伺、增伺而重伺。雨勢!是謂第三伺,世尊不稱說。復次,雨勢!疑惑所纏而起疑惑,不知出要如真,彼為疑惑所障礙故,伺、增伺而重伺。雨勢!是謂第四伺,世尊不稱說。雨勢!世尊不稱說此四伺。」
摩竭陀[*]大臣雨勢白曰:「阿難!此四伺可憎Ⓐ可憎[*]處,沙門瞿曇不稱說。所以者何?正盡覺故。」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何等伺沙門瞿曇所稱說?」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比丘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雨勢!世尊稱說此四伺。」
摩竭陀[*]大臣雨勢白曰:「阿難!此四伺可稱可稱處,沙門瞿曇所稱說Ⓑ。所以者何?以正盡覺故。阿難!我事煩猥,請退還歸。」
尊者阿難告曰:「欲還隨意。」
於是,摩竭陀[*]大臣雨勢聞尊者阿難所說,善受善持,即從坐起,繞尊者阿難三匝而去。
是時,梵志瞿默目揵連於摩竭陀[*]大臣雨勢去後不久,白曰:「阿難!我所問事,都不答⑨耶?」
尊者阿難告曰:「目揵連!我實不答。」
梵志瞿默目揵連白曰:「阿難!我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尊者阿難答曰:「目揵連!汝可便Ⓒ問,我聞當思。」
梵志瞿默目揵連即問曰:「阿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解脫有何差別?有何勝如?」
尊者阿難答曰:「目揵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
梵志瞿默目揵連白曰:「阿難!可在此食。」尊者阿難默然而受。
梵志瞿默目揵連知默然受已,即從座Ⓔ起,自行澡水⑩,極美淨妙,種種豐饒食噉含消,自手斟酌,極令飽滿,食訖舉器,行澡水竟,取一小床,別坐聽法。
尊者阿難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尊者阿難所說如是。摩竭陀[*]大臣雨勢眷屬及梵志瞿默目揵連,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瞿默目揵連經第四竟Ⓖ(三千一百四十三字)Ⓗ
[校勘]
ⓐ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 「阿難」,巴利本作 Ananda。
ⓒ 「王舍城」,巴利本作 Rajagaha。
ⓓ 「摩竭陀」,巴利本作 Māgadha。
ⓔ 「雨勢」,巴利本作 Vassakāra。
ⓕ 「瞿默目揵連」,巴利本作 Gopaka-Moggallāna。
ⓖ 「加蘭哆園」,巴利本作 Kalandakanivāpa。
ⓗ 大正藏無「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 「瞿曇」,巴利本作 Gotama。
ⓚ 「陀」,聖本作「他」。[*]
ⓛ 「問曰」,元本作「阿問」。
ⓜ 「比」,大正藏原為「丘」,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比」。
ⓝ 「從」,宋、元、明三本作「誦」。
ⓞ 「一」,大正藏原為「二」,今依據前後文改作「一」。
ⓟ 大正藏在「尊」字之後有一「共」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芥」,聖本作「介」。
ⓡ 「千」,明本作「于」。
ⓢ 「推」,聖本作「惟」。
ⓣ 「達」,大正藏原為「遠」,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達」。
ⓤ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 聖本無「與」字。
ⓦ 「整」,大正藏原為「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整」。[*]
ⓧ 「喜」,聖本作「憙」。[*]
ⓨ 「靜」,宋、元、明、聖四本作「靖」。[*]
ⓩ 「婆難」,巴利本作 Upananda。
Ⓐ 「憎」,大正藏原為「增」,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憎」。[*]
Ⓑ 大正藏無「說」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可便」,大正藏原為「便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可便」。
Ⓓ 「三」,聖本作「二」。[*]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 大正藏在「喜」字之後有一「已」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明本無「瞿默目揵連經第四竟」九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千一百四十三字」八字。
[註解]
① 從解脫:戒條,另譯作「波羅提木叉」。
② 增上戒:崇高的、有助益的戒律。
③ 宴坐:另譯作「燕坐」,指坐禪。
④ 伺:持續的注意力,在這裡指追求,包含正面的對善法的欲求(善法欲),或是負面的染著的欲望。
⑤ 空行:【參見莊居士註解,看是否適合】觀空的修行方法,如觀「生無來處,滅無去處」的緣起生滅,參見《雜阿含經》卷第335經(第一義空經)。
⑥ 正念: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現前的對象)。
⑦ 興衰法:生滅法,指「無常」。
⑧ 直道:沒有分岔的直達道路。這段是指??也有待檢查本段標點。
⑨ 不答:【??】不: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我們問阿難尊師的,阿難尊師沒回答。」
⑩ 行澡水:飯前洗手以及飯後漱口、洗手用水。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跟CBETA確認一下宋元明本是「二」或「三」解脫。
- 依法不依人
本經中阿難尊者先提到佛陀並未選一個人作為僧眾的統率,在佛陀滅度後僧眾也沒有一個統率,而是遵循「依法不依人」的原則,自然僧眾就能和諧相處。
同時,雖然依法不依人、沒有任何一位比丘說了算,但符合十個條件的比丘自然是大家應當敬重、禮事的比丘。
【內容待修改為更細緻。】
因此也可見「依法不依人」和「敬重清淨的出家人」不相違背。
- 判斷比丘是否可敬重、禮事的依據
世尊在滅度前,並沒有記說世尊滅度後佛弟子可依的人。世尊滅度後,佛弟子應依循依法不依人的原則(以科學實驗的精神,從第一手資料認識世尊所說的法是什麼,據此實踐佛法,並觀察身心的變化以印證佛法)。
阿難尊者說明判斷比丘是否可敬重、禮事的依據:
- 受持學戒。
- 於佛法廣學多聞。
- 作善知識,作善朋友,作善伴黨。
- 樂住遠離,成就身遠離、心遠離。
- 樂於燕坐,成就於觀,增長空行。
- 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行無顧戀。
- 常行於念,成就正念。
- 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
- 修行智慧,觀生滅法,以正盡苦。
- 諸漏已盡,心解脫、慧解脫。
⇒ 看是否適合簡化為:本經則列出十個條件:受持學戒、於佛法廣學多聞、作善知識、樂住遠離、樂於燕坐成就於觀、知足、常行正念、常行精進、修行智慧、諸漏已盡。【字數較長的待與南傳比對】
- 如何辨別善知識?
佛陀常教導弟子如何辨別善知識,最常見的是以觀察對方的「戒」作為開始:
《雜阿含經》卷二十七第724經表示應當依據持戒、修德、慚、愧、成真實法這五個條件,找到該親近奉事的比丘。其中前四個條件多少可由觀察其言行得知。
《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48經教導我們要觀察對方的戒行,觀察他是否清淨;看他遭遇苦難時的反應;並和他交談以知他的智慧。這些都要在長時間、用心、以智慧觀察的前提下,而不要只看膚淺的表相。
也可說是觀察對方是否相應於戒、定、慧,是否沒有貪、瞋、癡。
本經則列出十個條件:修習禁戒、廣學多聞、作善知識、樂住遠離、樂於燕坐、知足、常行於念、常行精進、修行智慧、諸漏已盡。
《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80經則表示不染著的人(「若彼眼見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念,內心寂靜,不行非法行,行等行,不踈澁行」),才應奉事。
《中阿含經》卷二十一〈長壽王品2〉第85經真人經以及《增壹阿含經》卷八〈安般品17〉第9經則進一步表示:如果因為我出身高、長得帥、談吐佳、有名氣、誦經持律學論、行頭陀行、持戒、清修、證得各種禪定,而「自貴賤他」,就不是善知識的作為。
這也呼應最前面佛陀說的「慚、愧」的條件,善知識不會自我抬舉,而是修證無我。
至於神通感應、道場大小、捐款多少、宗派師承、超出戒律的苦行等等,都不在條件之內。
- 參考資料:
c.f. yifertw.blogspot.tw/2011/04/2_18.html
《中阿含.145經.瞿默目犍連經》紀錄阿難的一句話,他說他樂住於此竹園,因為受到世尊的保護,可是,經文起先就說「佛般涅槃後不久」,因此不知道阿難指的保護的含意是什麼。
(6)《中阿含.145經》:「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
「我樂住竹林加蘭哆園中,所以者何?以世尊擁護故。」
依據巴利經文,阿難稱竹園為有助益的,因為竹園受到阿闍世王大臣雨勢的保護。巴利註釋書解釋說,雨勢對此竹園特別照顧,因為,有預言稱雨勢來生將會在此園出生為猴子,如此預期的來生也紀錄在〈Karmavibhaṅga業分別〉。如此,《中阿含.145經》所說的受到世尊保護,可能是出於傳誦錯誤或誤譯,而在此經文所說的保護只是一位大臣對此竹園的世俗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