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生活中下極至邊,謂行乞食。世間大諱,謂為禿頭手擎①鉢行,彼族姓子為義故受ⓒ。所以者何?以厭患生老病死、愁慼啼哭、憂苦懊惱,或得此淳具足大苦陰邊,汝等非如是心出家學道耶?」
時,諸比丘白曰:「如是。」
世尊復告諸比丘曰:「彼愚癡人以如是心出家學道,而行伺欲染著至重②,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怠失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掉ⓔ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猶人以墨ⓕ浣③墨[*]所污,以血除血,以垢除垢,以濁除濁,以廁除廁,但增其穢。從冥入冥,從闇入闇,我說彼愚癡人持沙門戒ⓖ亦復如是。謂彼人行ⓗ伺欲染著至重,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怠失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掉[*]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猶無事處燒人殘木,彼火燼者,非無事所用,亦非村邑所用④,我說彼愚癡人持沙門戒[*]亦復如是。謂彼人行伺欲染著至重,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怠失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掉[*]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愚癡失欲樂, 復失沙門義,
俱忘失二邊, 猶燒殘火燼⑤。
猶如無事處, 燒人殘火燼,
無事村不用。 人著欲亦然,
猶燒殘火燼, 俱忘失二邊。」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至邊經第二十四竟ⓘ(四百二十二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 「受」,宋本作「愛」。
ⓓ 「懈」,聖本作「懈」。
ⓔ 「掉」,大正藏原為「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 「墨」,聖本作「默」。[*]
ⓖ 宋、元、明、聖四本無「戒」字。[*]
ⓗ 大正藏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明本無「至邊經第二十四竟」八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四百二十二字」六字。
[註解]
① 擎:持;拿。
② 行伺欲染著至重:貪求、有強烈的貪欲。相當的《雜阿含經》經文作「起貪欲極生染著」,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貪婪的、在欲上重貪欲的」。
③ 浣:洗滌。讀音同「緩」。
④ 無事處燒人殘木,彼火燼者,非無事所用,亦非村邑所用:郊外已燒過的木頭,剩下的餘燼,在郊外也不能用來當柴,在村落也不能用來當柴。
⑤ 愚癡失欲樂,復失沙門義,俱忘失二邊,猶燒殘火燼:愚癡的人出家,失去了在家生活的欲樂,卻不除強烈的貪欲而喪失出家修行的目標,在家出家兩邊都落空,猶如燒剩的灰燼在哪兒都無法當柴。
[對應經典]
待新增:
- 參考雜阿含272經
- 參考南傳相應部22相應80經
[讀經拾得]
了解出家(修行)的目的以及乞食的意涵。